金融海嘯期間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的鮑爾森,日前接受訪問時曾提到其早已預見泡沫的發生;事實則是:除了極少數投機者外,所有人都未能預見這波海嘯,官員則是近乎無知的粉飾太平。
2007年初,次貸問題早己浮現,非銀行放款機構破產家數超過五十家,甚至全美第二大的次貸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也在4月2日破產,但鮑爾森說:「我不認為它(次貸瓦解)會對整體經濟情勢造成任何威脅。」FED主席柏南克也說:「次貸市場問題對更廣泛的經濟與金融的衝擊,似乎還是可能獲得控制。」
歐洲也沒好到那裡去,2008年中,金融風暴跡象已明確,歐洲央行竟在年中決定提高政策利率,這被視為一項引來厄運的政策。即使到了2008年9月,金融市場已千瘡百孔,歐洲也有銀行被接管,但德國財長還是說:「金融危機是美國人的問題」。幾天後歐洲金融業全面淪陷。
業者呢?2008年4月,貝爾斯登已經倒下去了,高盛執行長貝蘭克梵還說,信用危機最壞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了,「我們更接近終點而非地點」。
海嘯中,第一個倒下去的投資銀行是貝爾斯登,這家名列美國5大投行之一的金融機構,因流動性枯竭,政府要求摩根大通銀行評估收購,以免直接倒閉會衝擊整個市場,引發系統性風險。但摩根大通看過財報後,覺得無法測量洞有多深,準備撤退,但紐約聯邦準備銀行主席蓋特納(後來擔任歐巴馬的財政部長)堅持不肯其退出,硬是讓其吞下貝爾斯登。
當房貸巨人房地美、房利美要倒下去,財政部準備接受公司時,官員的說法是,會給兩房兩條路走:「第一條路,你們合作;第二條路,我們還是會來硬的」宣布接管時,鮑爾森對兩房董事說:「我們有立場在非自願的情況下執行計劃,有必要時我們會這樣作。」
在召集所有大型銀行到聯準會,商討援助雷曼的計劃時,鮑爾森最後撂下的狠話是:「這是我們的資本市場、我們的國家,我們會記住任何不幫忙的人。」所有銀行家噤若寒蟬、目瞪口呆。這簡直是黑道撂話嘛!
在要屬下官員打電話叫雷曼申請破產時(按理政府不能作此動作),官員遲疑不願打,鮑爾森衝進其辦公室大罵:「你簡直是不會開槍的黑道!操你的這是你的工作,你要打這電話。」
在美國銀行有意退出收購美林(另外一個金融危機大問題)時,鮑爾森與柏南克聯手施壓,暗示美銀董事長兼執行長的路易士,如果不完成交易,他「有可能要另謀出路」。
當鮑爾森找來9大銀行的執行長,要他們簽名同意財政部的「強迫注資計劃」時─等於把這些銀行「國有化」,對這9位執行長說:「如果你們不接受,又未能按要求募集資本,我會給你們第二次機會,但屆時的條件你絕對不會喜歡。」一名執行長嘀咕一下,鮑爾森威嚇他說「你的監管者就坐在這,明天你就會接到電話通知,你們的資本適足率不夠,不過你們又未能在公開市場集資。」當然,沒人敢不簽,但這項計劃也讓金融海嘯最狂亂的階段落幕。
雖然,這些專業官員無能前瞻危機,不過,當海嘯捲起千堆浪,原來在沙灘納涼的官員們,反應與作為倒堪稱是堅定、果決、強硬;為了收拾爛攤子,官員採取許多「非常規」的手段與貨幣政策,幾乎是以流氓、黑道之姿態強迫業界、國會、還有納稅人,把這個苦果吞下─不這樣作,全球是可能進入大蕭條。例如,AIG如倒下去,它在美國12大銀行中的曝險部位有一兆美元,這會讓這12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再破個大洞,然後又有人再倒下去,週而復始的循環、震央往外擴散…..。
某個角度看,金融危機時,如果官員都還是溫良恭儉讓的處理,金融市場穩垮,官員化身流氓,似乎也情有可原。至於是否加重且擴大未來道德風險,哎,「貓耳洞裡沒有無神論者,金融危機中沒有道學家」,就沒有太多人會介意與追究了。(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