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億萬富翁屠殺日」5週年紀念日(中)─無賴銀行家

紐約交易所(取自維基百科)

21世紀初開始,美國金融界流行一個叫「葛林斯潘賣權」(The Greenspan Put)的玩意─那不是真的一個金融商品,而是指葛老總會以降息、挹注資金、增加流動性,來挽救市場危機─即使這個危機是起因於泡沫與不負責的交易行為。這個金融圈的「信條」,創造了大規模的道德風險。

 從次貸風暴演變為全球金融海嘯,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貸款證券化」的流行,如果沒有這個「證券化」過程,美國金融機構的濫貸,頂多造成如八○年代的儲貸風暴一樣,房貸機構倒閉,但不至於牽連全球。依照規定,大型投資機構不能購買風險較高、以次級房貸為抵押品的MBS(資產抵押債券)。但投資銀行卻「發明」以分級切割方式重新包裝,並取得信評機構給予AAA的最高評級。

 信評機構給予這些有毒資產高評等,明顯是一種「盡在不言中」的利益交換;信評機構的銀行家多攬一椿生意,投行會付錢,他們獲利了;投行的銀行家取得最佳評等,把有毒資產賣出獲利,公司賺錢、員工大拿紅利;雙方公司與員工同蒙其利,唯一倒楣的是買下這些名為AAA高評等、實為飽含毒素債券的投資機構與投資人,直到風暴來襲,才發現自己滿手毒資產。海嘯後三家信評公司都被投資人告上法院,美國司法部就以詐騙投資人的罪名,向標準普爾提出訴訟,索賠50億美元。

 最能凸顯這些銀行家無賴面相的事件,當屬「AIG紅利事件」。這家全球保險巨擘,因為玩CDS(違約交換合約)過火,在海嘯期損失慘重,現金快速枯竭,流動性出了問題,公司一度已決定要宣布破產。但美國政府丟出1730億美元的大救生圈給AIG,但隔年AIG卻仍撒數億美元的大錢給員工當紅利,結果激怒美國人民,連總統歐巴馬都出面斥責。

 2008年金融海嘯讓美國銀行總計虧損480億美元,但這些金融機構仍發出184億美元的紅利,歐巴馬批這是「可恥及不負責任的行為」。那些銀行家,把公司搞到倒閉,要政府動用納稅人的錢援助,他們卻仍能面不改色的把紅利(那是公司有賺錢才該有的獎勵耶)往口袋放,無賴之極致,莫甚於此。

 銀行隱瞞真相、欺騙投資人的事件,在海嘯後逐漸浮現,各家銀行都面臨投資人及美國政府的追訴、索賠。聯邦住房金融局對大摩等17家銀行提起訴訟,指這些銀行欺騙投資人,嚴重高估借款人還債能力。花旗今年3月同意支付7.3億美元,為其「誤導投資人」而賠償。最近美國政府則要求摩根大通銀行,要為其在海嘯前不當銷售那些有毒債券而支付62億美元的賠償金。

 一個笑話說,傳統的金融界依循著「三三六法則」運作─以3%的利率吸收存款,以6%的利率借出去,下午3點去打高爾夫球。這是個制式、無聊、傳統、缺乏創意的行業。但看過華爾街金童創新的結果後,或許大家可能會更希望金融界繼續遵循「三三六法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