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不只是頭痛,還可能造成失能跟生產力損失!在勞動節前夕,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發表最新的「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結果發現,逾七成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其中更有15%每個月頭痛超過十五天,可能是慢性偏頭痛。在有頭痛經驗的受訪者中,近七成每月平均需請假或在家休息3天,若以最新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推估,患者平均每年約減少六萬元收入。
調查公布:近7成患者頭痛平均請假3天、每年減少1.3個月收入!
台灣頭痛學會統計指出,國內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a),且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b),其中20~40歲女性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位患偏頭痛(c)。一般人常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天(4/30)公佈113年「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對全台22縣市、年滿20歲以上的1,012位民眾進行調查,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73%受訪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同時有67.5%頭痛患者須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一個月會請3.22天病假。若以主計總處統計112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8,043元(d)推估,患者平均每月因頭痛導致的經濟損失為5,156.6元,每年約減少61,879元,少了1.3個月月收入;即使頭痛發作時沒有請假,勉強上班上學、處理家務,仍有近九成表示過去三十天至少有一天無法持續專注或體力降低,日常表現不如平時,顯見因偏頭痛導致生產力下降、個人的經濟損失不容小覷。
調查也發現,90.2%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可能會嚴重影響個人生活,甚至可能導致失能,卻仍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偏頭痛只是身體不適的症狀,未必需要就醫。另外,儘管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卻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知情。在調查中也發現,20-29歲的年輕族群對偏頭痛的就醫認知、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以及對偏頭痛會導致失能的警覺性都較年長族群低。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成立以來,關心年輕人的勞動力,潘怡伶理事長說,「希望透過此次調查結果,改善職場、社會大眾對偏頭痛的誤解,讓更多民眾知道偏頭痛是可以預防的,讓患有偏頭痛的勞動族群不再因為頭痛而影響工作跟收入。」
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說明,年輕人很容易忍痛,但如果頭痛發作需要休息、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會畏光,三個症狀中符合兩個,就很可能是偏頭痛,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也可能是雙側或整個頭都痛。
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頭痛超過十五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更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變得更加棘手。 (相關報導: 人生被綁架!預防性治療解救多年偏頭痛患者 台灣頭痛學會籲:偏頭痛是病 尋求專業治療「123頭痛Free」 | 更多文章 )
偏頭痛是引發失能疾病的第二位!
林志豪醫師指出,偏頭痛被權威醫學期刊《頭痛與疼痛》列為全年齡層引起失能疾病的第二位,更是50歲以下年輕族群失能原因的第一名(e)。不僅是工作及生產力受偏頭痛影響,調查中也發現,頭痛患者中逾八成過去三十天內,至少有一天以上痛到沒有辦法參加家庭、社交或休閒活動,林志豪醫師也曾收治過一名患有嚴重偏頭痛的五十多歲婦女,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天一睡醒後就頭痛,吃三、四種止痛藥,包括嗎啡類止痛藥也不見成效,必須到診所打止痛針。也因為偏頭痛發作時很怕吵,只要小孩哭鬧就容易情緒失控,導致常和家人發生摩擦,夫妻間也難好好相處。後來經醫師建議注射肉毒桿菌素,才終於不用再吃止痛藥度日,也把頭痛從天天發作減少到十天以下,再度和老公約會喝下午茶,重新彌補夫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