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民觀點:台電維持綜合電業乃務實做法

推動電業自由化不是那麼容易。(柯承惠攝)

據報載,行政院於今年5月15日已同意台電取消分割,經濟部最快下半年將提電業法修正草案。政府經過多方權衡,願意正視近年來地緣政治所導致的動盪能源情勢,以及綠電勢將大幅成長對電力穩定之影響,認同台電持續維持綜合電業營運模式之必要性,是相當理性且務實的做法。

回顧2017年電業法修法,因所涉層面廣泛,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經歷多番討論,最後確認以「綠能先行」為第一階段推動目標,第二階段則再視市場發展狀況,評估是否續開放火電自由化,並以台電分割做為市場進一步開放之配套。

經歷這些年的努力,台灣電源結構逐步調整,綠電已全面自由化,除了再生能源業者,傳統火力、自用發電設備、需量反應、儲能業者,亦有多元管道可以參與電力市場,第一階段修法目標已經達成,其間大量綠電併網所需之線路工程,以及2021年開始營運之電力交易平台,各項基礎建設都仰賴台電規劃推動,穿針引線,一一完成。

第一階段目標既已達成,台灣是否該繼續推動火電自由化,且拆分台電?筆者建議先把眼光放到國際間,審視全球能源情勢及趨勢,他國政府如何因應,再回頭想想台灣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目前全球皆處於能源成本居高不下,2050淨零轉型目標迫切之情境,即使是最強調電力市場自由化的歐洲,在深受能源價格飆漲之苦,以及體察到整合才有利達成2050淨零目標,已紛紛強化其管制力道,包括成立整合性組織及國有化手段。例如:法國EDF原即為政府持股84%的公司,該國政府於2022年將持股提升至100%,以利平抑電價,並貫徹政府脫碳政策。身為自由化先驅的英國,民眾於2022

年發起能源公司國有化之連署倡議,政府甫於2023年10月通過之能源法案(Energy Act),預定2024年中成立國有機構NESO(National Energy System Operator)來整合電力系統規劃及調度、淨零整體擘劃及天然氣規劃等;該國工黨亦提出政見,於執政後將成立一家新的國有再生能源公司(GB Energy),以促進低碳新技術開發與投資。

台灣要推動淨零轉型,關鍵有二,其一是如何引導相關資源投入「新能源」及「負碳」領域,其二為如何於淨零路徑維持供電穩定。就關鍵一,如果進一步開放火電自由化,似乎可能造成資源錯置,反不利目標達成;就關鍵二,台灣缺乏自產能源,又是孤島電力系統,隨間歇性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提升,供電穩定的挑戰會越來越艱鉅,如果能夠持續透過發電端、電網端及售電端的整合解決方案,較能有效協調及調度,維持電力系統又穩又好。務實來看,我國現階段實在仍有需要維持台電的整體性,以加速基礎建設,作為淨零推動的後盾。

也許有人會質疑台電持續維持綜合電業,一家獨大,不利市場發展。然而,不要忽略未來綠電占比將逐步提高至6成以上,自由化市場的佔比將大幅提升,台電之市場佔比則自然下降,且燃氣機組並非電能提供的主力,將轉為輔助電網角色。但不可諱言,民眾及業者仍會關注監理制度是否足夠確保市場的公平性。期待新政府就這一點能有所規劃,以達成「兼顧電力系統中所有角色需求」及「實現我國淨零轉型」之目標。

最後,就個人所知,台電為配合電業法第六條第五項,將台電公司分割為控股母公司、發電子公司、輸配售電子公司之要求,之前已委請學者、專家進行過深入之研究,召開過無數次之內部討論會議,但眾所周知,台電須承擔政策性之任務,長期以來財務狀況不佳,虧損情況嚴重,必須仰賴政府增資或補貼之挹注,方能順利運作。在此嚴峻之情況下,如何再將其分割為前述三家公司,現有資產、負債如何適當分配?該等公司甫行成立,是否即須面對負債累累的狀況,難以正常運作?因此,推動電業自由化,增加競爭,以提升用戶福祉,雖是崇高、宏大的目標,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而且目前更有著穩定供電、淨零碳排等優先目標必須達成,還是等到未來台電財務狀況好轉,客觀環境改變,再從長計議吧! (相關報導: 王伯輝觀點:新的領導人,請以七大工業國為師! 更多文章

*作者為法學博士、台電前專業總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