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5 月中,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只要一打開電視,每一家新聞台都在報導每日的確診人數,全台充滿緊張的氛圍,醫院更是戰戰兢兢,媽媽看到新聞對我說:「妳看,就叫妳先不要辭掉護理這份工作吧!」但我反過來跟媽媽說:「妳要慶幸我已經先做好準備,離開高風險的環境,如果這時我還在醫院,妳不是會提心吊膽嗎?」媽媽聽完啞口無言,眼神透露出:說的也是!當然,這只是生活中的日常玩笑話。少了每個月的「穩定收入」,媽媽難免擔心我無法養活自己,甚至也不了解我透過自媒體創業是在創什麼業,真有辦法能待在家不出去工作嗎?每個月到底是如何有收入進來的?⋯⋯這些問題,連身旁年紀相仿的朋友、同事都不太清楚,更何況是大我四五十歲的父母?我父親在47 歲時生下我,我母親當時也已經是38 歲的高危險妊娠產婦,他們相差9 歲,我是長女,護理二技畢業時22 歲,那時父親70 歲,母親61 歲,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由於是家中的長女,我早早就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經濟責任,並盡到孝順的義務。父母都屬於藍領階層,父親是按摩師傅,母親在工廠當生產線作業員,經常要打包很重的鋼筋,手掌布滿厚厚的繭。考量到住校的開銷,我決定到飲料店打工,賺取時薪90元的工資,有了打工收入,再加上父母給的零用金,一個月的生活費至少有6,000 元以上,當時還是學生的我,這份收入足夠維持生計的基本需求,讓我過得不至於手頭緊繃。然而,我從來不虧待自己,沒錢時會積極尋找賺錢機會,努力讓自己享受寬裕舒適的生活。或許是受到父母辛勞賺錢的影響,我從小看到他們辛苦勞動的模樣,了解體力勞動容易被技術取代,沒有穩定的保障,薪水有限又可能傷害健康。因此,暗自期許自己將來能夠用腦力賺錢,深深體會「有錢,才能有自由」、「有錢,才能有選擇權」!
家境讓我急著想賺錢
快要畢業那一年,一股危機感突然湧現,我意識到即將踏入社會!學校提出了兩個不同的實習計畫:一個是以「提早就業」為主的臨床組,另一個是讓我「持續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的興趣組。
我別無選擇。我急著賺錢、存錢,讓70 歲的父親不再辛苦勞累,61 歲的母親早點擺脫打包鋼筋的辛勞。我還有個小一歲的妹妹,她需要繼續念書,如果我能賺錢,就可以多幫家裡一些。
其實,父親很會存錢,母親也會精打細算,但父親太相信朋友了,曾經被朋友騙,最後只好收掉經營許久的瓦斯行;母親雖然刻苦耐勞、勤儉持家,卻很喜歡買保險,母親買的保險幾乎壓垮了家裡既有的生活品質。有時,我的內心會吶喊:「為什麼有繳不完的保險費?」
我22 歲進入職場,提早半年就業,成了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那時,我在台北某大型集團旗下的醫院工作,身為醫學中心的護理師,月薪是過去打工的3、4 倍,每月可以管理的錢,瞬間比學生時期多很多。
但是大約這樣持續一年後,我開始意識到:這樣下去,沒有未來!
原本扣除生活費和孝親費後,一個月還能存下至少2 萬元。一開始我花錢很節制,因此錢存得很快,每個月都很有餘裕,每個月都能輕鬆應對,但漸漸發現生活開銷逐漸增加。「欲望」就像泡水膨脹後的怪獸,或許是因為我從學生變成上班族,「想買的購物清單」越來越多,像是專櫃的保養品、化妝品、衣服、鞋子、護膚打雷射、吃飯看電影⋯⋯被欲望沖昏頭的我,花錢速度,越來越趕不上存錢與賺錢的速度。原本每個月還可以存下2 萬元,後來變成存1 萬元,再來越來越少。
此外,醫院經常贈送百貨禮券給護理人員,當遇到百貨公司週年慶時,我容易沉溺於購物消費,刷卡及超支成為習慣!
當時,我已經有穩定的男友(現在的老公),我們18 歲就認識彼此,出社會後,我在台北工作,他在彰化工作,一直保持遠距離戀愛,交往很穩定也有結婚的打算。然而,我們兩人對婚後生活一直沒有達成共識。
原本我規劃在25 歲結婚、26 歲生小孩,之後早點達到財富自由,全家一起環遊世界,但看著我的存摺,美好的想像一一破滅!我還記得20 歲時,老師請我們畫一張「生命曲線圖」(見圖表0-1),我們要寫下從出生到死亡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當時我對未來的想像是做好穩定的護理工作,好好存錢,存下來的錢都是結婚、生子、買車、買房、環遊世界的基礎。
那時,我在台北的工作非常穩定,一旦結婚,可能就要犧牲現有的生活狀態,嫁到彰化不會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也想過要轉到彰化的醫院,但這只是換湯不換藥,我依舊得做護理工作,薪水也不見得會更多。換個角度思考,如果讓男友北上找工作呢?這個想法也不太實際,因為租房成本高昂,得花掉大半薪水,風險太高、CP 值太低。後來男友建議:「不如我們當假日夫妻好了!」我不禁懷疑,這樣的婚姻有意義嗎?結婚不僅需要一筆錢,還需要和另一半有共識。該怎麼辦?我還有其他選擇嗎?
不靠投資技術,發現天賦讓自己致富
大約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往後思考,不斷沉澱、摸索,立下3 年存到第一桶金100 萬元的目標。值得慶幸的是,我僅僅用了2 年的時間,就達成第一個100 萬元的目標了。
其實,剛開始我也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只知道「房地產」和「股票」這兩種增加收入的工具,但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房地產門檻過高,於是我轉而股票投資錢滾錢,從YouTube 找投資影片來看,也研究各種方法:基本面、技術面、籌碼分析、看K 線圖、看成交量、看均線、看買進點輔助分析⋯⋯結果上班時滿腦子都是股票,搞得自己神經兮兮,擔心價格漲跌歸損,經常患得患失,我確定,技術線型的投資路線實在不適合自己!
有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一位網紅專訪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她說她自己不懂買股票、不懂房地產,也不會網路,卻有至少13 種以上的主動、被動收入。頓時,我眼睛一亮,心生佩服,充滿好奇的去參加老師所舉辦的講座。當下就付錢上課,後來還拜師成為老師的入門子弟。
老師的課程內容是什麼?不是投資技術,而是幫自己找到天賦!
我從課程中學到,如果弄錯方向,一味學自己不擅長的事,最後或許能勉強得到一些成果,但這成果頂多是做到「普通」的程度,沒有辦法到達「厲害」的境界。但如果能對準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放大優勢發展,效果卻是加倍,結果可以把自己變成「卓越」!這天壤地別的差距,就是成功的關鍵!
過去,我隨心所欲,缺乏細緻的邏輯思考和整體計畫。舉例來說,我想要投資股票,但我天生對數字不夠敏感、看不懂報表,對投資線型技術也不熟練,當我盲目跟風買進憑感覺的股票,聽信小道消息時,投入的資金很快就蒸發了!認識自己的天賦以後,我的投資路線發生改變,不再做短線交易,只做擇優長期存股。我也了解自己的天賦屬於「明星型」,於是下決心經營自己個人品牌,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累積破萬的粉絲數,也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
順著自己的優勢規劃發展,梳理清楚每一個行動的動機、目標、方向、結果。現在的我,除了有投資的收入、自媒體收入,還有一對一顧問服務的收入,以及受邀演講、聯盟行銷、合作代言收入⋯⋯。在寫了3 年的部落格及IG 圖文創作後,我也開始注重短影片的製作,因為部落格與短影片的結合與互動,讓我再度獲得廠商合作年度合約,光是2023 年從1 月到8 月,整體總收入就超過200 萬元。
後來我發現,如果要財務自主,不是要學很多投資招數和技術,而是要先「理心」,理解自己的優勢、弱項和欲望,才能靠自己的天賦開源,甚至加速投資理財的效率。
放棄護理鐵飯碗
其實在讀書時,我時常疑惑:我究竟是不是真的喜歡護理?雖然我可以繼續念下去,但似乎缺乏熱情。當時我想或許等到實際進入臨床工作後,就能更清楚一些吧!然而,當我開始工作後發現:我實在沒有期待上班的心情!
坦白說,護理人員的生活圈可以說相當封閉。大多數護理師會在臨床工作幾年後結婚,如果嫁得不錯就會選擇不再工作,若婚後需要經濟支援,便會繼續當護理師。護理專業市場需求巨大,尤其隨著人口老化,長期照護市場需求更是激增,護理人員的工作幾乎可以與「鐵飯碗」般的公職媲美。也許是出於家庭背景的影響,自小父母便教導我要努力學習、考上好學校,取得優異成績,才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好工作。他們總是擔心生活不穩定!
當時的我根本不清楚自己還有其他選擇。我只能觀察一些學姊,了解她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涯規劃。我想,如果未來的樣子是我所嚮往的,那就繼續堅持下去;但如果不是,那是不是現在就應該開始積極規劃轉行的可能?
我默默觀察一位學姊,她已經結婚並有兩個可愛的寶寶。一年365 天,她一半的時間都在上大夜班。大夜班的時間從晚上12:00 持續到早上7:00,幾乎不見天日。我很好奇地問她:「妳為什麼喜歡上大夜班?」她回說:「薪水高,白天能陪伴孩子,我覺得非常滿足。」
起初,我也考慮值大夜班來增加收入,天真地想著:如果每月平均收入5 萬元,兩年後就能賺到120 萬元,扣除開銷後,只要三年就能存下100 萬元。但很快我發現,這不是我所追求的生活!大夜班讓我無法接觸陽光,也無法接觸到人群,都在半夜活動,容易讓自己感到沮喪,情緒也不時莫名低落。因此,後來我一年只排一次大夜班。
經過七年的護校學習,再加上三年的臨床護理工作,綜合來看已經是十年,十年一夢幡然醒悟,我果斷離開了護理這份穩定的工作!事實上,醫療專業人員通常不會脫離醫療領域,頂多轉換工作地點。當我的同學和學長姐得知我決定離開護理圈,許多人感到驚訝,有人說:「好厲害!怎麼做到的?」甚至有醫護學長姊向我請教如何經營自媒體。
作者介紹|理白小姐 Elaine(梁靖悦)
以前在醫學中心擔任精神科護理師,2021年4月踏上創業之旅,現在已獲得階段性自由生活。理白小姐透過分享關於「生活理財」、「自媒體經營」、「自我成長」這三方面的主題,希望能為自己及他人創造更美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