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看起來聰明的人、聽起來聰明的人、能為他們的判斷講出一番有說服力道理的人,這種做法可能是合理之舉,但是這項策略有缺失,甚至會適得其反。那麼,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我們找出真正的專家嗎?擁有頂尖判斷力的人還有其他可以辨識的特質嗎?
認知風格
無論智力如何,人的認知風格(或是說處理判斷工作的方法)有別。現在已經開發出許多用於描繪認知風格的工具。這些評量都與心智能力相關(也彼此相關),不過它們衡量的是不同的事物。
其中一項評量就是認知反射測試(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CRT)。這項測試因為一個現在無所不在的「球與球棒」問題而聞名:「一支球棒和一顆球總共要花1.1美元。一支球棒比一顆球多1美元,那麼一顆球要多少錢?」其他用於評量認知反射的問題還包括:「如果你參加一場跑步比賽,你超過第二名的選手,那麼你是第幾名?」認知反射測試問題的目的是衡量人抗拒第一個浮現腦海(而且是錯誤)的答案的傾向(在球與球棒問題中,那個出於直覺的錯誤答案是「0.1美元」,至於賽跑問題,則是「第一名」)。認知反射測試的得分較低,和許多真實世界裡的判斷和信念都相關,包括相信鬼魂、占星術和超能力。這些分數能用來預測人是否會對離譜的「假新聞」信以為真。它們甚至與一個人有多常使用智慧型手機相關。
許多人把認知反射測試視為衡量一個更廣泛概念的工具:運用「反省思考流程」與「衝動思考流程」的傾向來比較。簡單來說就是,有些人遇到問題時喜歡深思熟慮,而有些人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往往會信任他們衝動之下的第一個念頭。以我們的用語來說,認知反射測試可以視為人們仰賴系統二思考(慢想)而不是系統一思考(快思)的一項衡量指標。
還有其他的自我評量也是為了評估這個傾向而開發出來(當然,這些測驗都交互相關)。例如,認知需求量表(need for-cognition scale)是問受測者想要多努力去思考問題。要在這個量表得到高分,你要同意「我通常會設定唯有耗費相當多的腦力才能達成的目標」,而不同意「我覺得思考不是有樂趣的事」。高認知需求的人通常比較不會受到已知的認知偏誤所挾制。還有些文獻指出更奇特的關聯:如果你會避免閱讀爆雷的影評,你可能具備高度認知需求;在認知需求量表得分低的人則喜歡爆雷的故事。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成人決策能力量表(adult decision making competence scale),這是衡量一個人在判斷時犯下典型錯誤的傾向,像是過度自信或是風險認知的不一致。另一個例子是哈本批判性思考量表(halpern critical thinking assessment),這個評量關注的是批判性思考技巧,包括理性思考的傾向,以及一組可學習的技巧。進行評量時,你會被問一些問題,像是:「假設有位朋友徵詢你的建議,想知道有兩種減重計畫要選哪一種。第一種計畫顯示客戶平均減重10公斤,而第二種計畫則顯示客戶平均減重15公斤。在你回答要選哪一種之前,你會問什麼問題?」比方說,如果你回答你想要知道有多少人減掉這麼多體重,還有他們在減重一年以上之後,維持減重後體重的人數,那麼你就會因為運用批判性思考而得分。在成人決策能力量表或哈本批判性思考量表上得分較高的人,看起來在生活裡會做出較佳的判斷:他們比較少歷經到因為壞選擇而引發的人生負面事件,像是繳納延遲還出租影片的罰款和意外懷孕。
假設這些(與其他許多)認知風格和技巧的衡量,大致上能預測判斷的品質,似乎言之成理。然而,其中的相關程度卻會因為任務不同而有差異。烏里爾.哈朗(Uriel Haran)、伊拉娜.瑞托夫(Ilana Ritov)和梅勒思著手尋找或許能夠作為預測能力指標的認知風格時,發現從認知需求無法預測誰會比較努力尋找額外的資訊,他們也沒有發現認知需求與高績效之間有可靠的關聯。
他們發現,唯一能夠預測到預測能力表現的認知風格或性格評量,是另一個由心理學教授強納森.貝倫(Jonathan Baron)所開發出來的量表,目的是在評量「主動開放心態」。所謂主動開放心態,是主動尋找與自己預定假設相矛盾的資訊。這類資訊包括其他人的異議,還有謹慎權衡新證據,以檢驗舊信念。具備主動開放心態的人認同「容許自己被相反的論點說服,是良好品格的象徵。」的陳述,他們不同意「改變想法是軟弱的表現」這種論點,也不認為「直覺是做決策最好的指引」。
換句話說,雖然認知反射與認知需求評分能衡量從事慢思、慎思的傾向,主動開放心態的思考卻更勝一籌。它評量的是那些經常意識到自己的判斷仍屬於進行式、以及渴望被糾正的那些人所懷抱的謙卑。我們會在第21章看到,這種思考風格是最頂尖預測者所具備的特點,他們會根據新資訊不斷改變想法、修正信念。有意思的是,有證據顯示,主動開放心態的思考方式是可教導的技能。
我們在這裡的目標不是迅速下定論,指出如何在特定領域挑選出能做出良好判斷的人。但是,從這個簡短的討論可以引申出兩條原則。第一,認知到「可透過比對真實數值來驗證專業的領域」(例如天氣預報),以及「屬於榮譽專家國度的領域」的差異會是明智之舉。一名政治分析家或許聽來能言善道,深具說服力,而一名西洋棋大師可能羞怯畏縮,無法清楚解釋他棋路背後的道理。然而,我們或許應該對前者的專業判斷抱持更多懷疑,而不是對後者的判斷多加質疑。
第二,有些判斷者遠比與他們資格、經驗相當的同儕表現還好。如果他們比較優秀,他們的判斷比較不會有偏誤,或有雜訊。解釋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但智力和認知風格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雖然沒有單一標準或量表能全面用來預測判斷品質,你還是應該尋找一種人,他們會主動搜尋可能違背自己先前信念的新資訊,有方法把新資訊與目前的觀點進行整合,而且願意、甚至渴望因此改變想法。
具備卓越判斷力的人,性格可能不符合果決領導人一般的刻板印象。大家通常傾向於信任那種堅定、明確的領導人,還有看起來打從骨子裡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的領導人。這種領導人能激發信心。但是證據顯示,如果你的目標是減少錯誤,領導人(以及其他人)還是應該對反對意見保持開放心態,並知道自己或許是錯的,這樣會比較好。如果他們最終需要果敢的做出決斷,那也是在過程的尾聲,而不是開始。
作者介紹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全球暢銷書《快思慢想》的作者、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3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他是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講座教授,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曾榮獲多項獎章,包括美國心理學學會頒贈的心理學終身貢獻獎。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是挑戰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公認為「繼佛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醫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皆具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
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巴黎高等商學院策略與商業政策教授。他曾在麥肯錫公司的巴黎與紐約辦事處擔任資深合夥人長達25年。他的研究主要是策略決策品質的提升,論文發表在很多刊物,包括《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與《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評論》(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著有《不當決策》(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凱斯.桑思汀(Cass R. Sunstein):《紐約時報》暢銷書《原力思辨》(The World According to Star Wars)和《推出你的影響力》(Nudge,與理查.塞勒合著)等書作者。他是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也是行為經濟學和公共政策計畫的發起人和負責人。2009至2012年擔任白宮資訊法規辦公室主任。2013至2014年擔任歐巴馬總統的情報和通訊科技審查小組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