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離岸風電產業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以來,整體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與矛盾,導致多家國際業者卻步,最終選擇暫停或撤離台灣市場。雖然新興產業在發展和成長期間,政策調整與市場不穩定等現象可以視為「發育期的陣痛」,尤其考量臺灣在此方面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更領先規劃,初期的混亂是可預期的。
然而,離岸風電產業目前所承受的壓力已接近極限,正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這不僅攸關國內能源轉型,也對臺灣的國際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主管機構未來的任何決策都將對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若不及時採取行動,國際投資勢必轉向他國,臺灣將錯失離岸風電領域的先機,並可能導致其他出口導向的產業失去在國際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支持力度的不足,將直接影響臺灣在亞太市場的競爭力,削弱在地產業的發展動能。因此,本次投稿旨在呼籲相關主管機構更加關注離岸風電產業的最新動態,並留意再生能源供應與其他關鍵產業在國際競爭力上的微妙關聯。此次將以浮式離岸風電的發展與推動為案例進行探討。
在探討浮式離岸風電的推動與發展之前,需首先認識再生能源對臺灣的影響力。根據近15年的海關進出口數據,臺灣依然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前五大出口品類包括電子電機產品、機械器具、卑金屬及其製品、塑橡膠及其製品以及化學品,而主要出口市場則為中國大陸及香港、東協10國、美國、日本、歐盟27國及南韓。
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分析,資通訊產業多數出口項目為供應鏈的零組件或單元產品。國際領導品牌已紛紛提出ESG(環境、社會、治理)和碳中和目標,並要求供應鏈廠商遵循。這些領導品牌的ESG報告顯示,許多公司過去透過碳補償(carbon offset)模式減碳,但未來是採用更務實直接的做法,使用再生能源,並與離岸風電開發商購電。
臺灣出口的相關零組件早已是全球資通訊產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若在電力供應方面無法滿足國際對減碳或再生能源的需求,臺灣的出口型產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貿易挑戰。再生能源的發展不僅攸關國家競爭力和能源政策,也涉及投資、國際貿易、延伸的就業機會、研發與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整合機會。
浮式離岸風電的發展並非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這是由於固定式風場受限於水深,當淺水區域(約水深50~60公尺內)空間飽和時,必須考慮使用浮式平台來規劃風場。浮式機組的裝置容量與體積較固定式更大且更重,並且需要浮台的支持,其目的是捕捉更優質的風資源並提高效能。然而,同時對零組件、結構、平台及相關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若按照目前的區塊開發進度,假設3-1與3-2期順利推進,未來的3-3期將可能看到業者使用浮式技術。區塊開發的下半階段(6GW)預計將有更多專案採取浮式技術,屆時離岸風電的整體產能將顯著提升,為臺灣的再生能源目標提供急需的容量補充。
既然浮式離岸風電是必答題,主管機構為何要研擬推出示範專案?這是否意味著技術尚未成熟,存在浮不太起來的風險?實際上,蘇格蘭 (Hywind Scotland)、英國(Kincardine風場)、法國(Pennavel風場)和葡萄牙(WindFloat Atlantic風場)等國家的浮式風場已經成功運行。臺灣推出示範專案的目的,不僅在於篩選最適合臺灣場域的浮式技術,更在於透過壓力測試驗證商港基礎設施、技術與研發能力、專案融資與電網等軟硬體配套措施,為未來的區塊開發超前部署。該示範專案將為臺灣進一步提升再生能源供應能力,滿足國際供應鏈廠商對減碳與再生能源的需求,從而保持臺灣的國際貿易競爭力。
主管機構早已與國際非營利組織如World Forum Offshore Wind(WFO)、駐台辦事處、國內外業者及學者展開討論,旨在規劃對臺灣最有利、成功率最高的示範專案。該草案已獲得業界高度關注,並期待早日正式公告。根據WFO於2024年6月底在臺北舉辦的浮式離岸風電論壇,經濟部能源署預計將於2024年第四季公告該示範專案,並先前於8月18日透過媒體透露,專案的20年躉購電價預計每度不超過新台幣6.0437元,並有望搭配一次性補貼以鼓勵開發商參與。
事實上,此示範專案意義重大,影響著未來整體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並且關乎再生能源占比以及國際競爭力。因此,此示範專案必須與正常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進度畫出虛線區別,無論3-1期、3-2期或未來的3-3期與區塊開發下半部(6GW)的狀態如何,該示範專案都必須運行並加速強化執行。根據國際離岸風電廠商的說明,經濟部能源署提出的每度不超過新台幣6.0437元的費率是參考2017年示範獎勵階段的躉購費率,若對照2024年的整體經濟指數,並參考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已運行的浮式風場,考量專案規模、通膨、成本上升、匯率波動、技術門檻、專案週期及施工船期等因素,臺灣目前研擬的費率恐怕難以吸引開發商積極參與,甚至可能導致業者轉向其他亞太市場。雖然此案還有可能加上一次性補貼,但專案整體投資金額龐大,若補貼金額不足,效果恐怕有限。
因此,費率的擬定必須充分考慮金融指數和當前國際狀況。2023年9月8日,英國公告的Contracts for Difference(CfD)Allocation Round 5便是一個極佳的警示。英國政府完全忽略業界的多次建議,未能務實地將相關金融指數納入價格考量,最終設定的最高投標價過低,導致無離岸風電業者投標,成為一個典型的不良示範。
總結來看,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對於臺灣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每個專案都可為臺灣帶來龐大的投資,依專案規模不同,投資金額可高達超過新台幣一千億,並附加價值如就業機會、跨域整合、商貿、研發等項目,可為臺灣創造的堆疊價值非常可觀。然而,臺灣的離岸風電產業發展正面臨多重挑戰,產業氣勢已不如前幾年強盛。因此,浮式離岸風電示範專案若能如期於2024年第四季公告,並搭配適當且具競爭力的配套措施,不僅將為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也能為產業發展邁出關鍵一步,進一步鞏固臺灣在亞太地區的領先地位。
此刻,臺灣正處於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浮式離岸風電不僅是推動再生能源的重要契機,更是維護國際貿易競爭力與促進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國際市場的目光已經聚焦於此,任何延誤或錯失良機,都可能削弱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唯有積極推動該專案,臺灣才能在亞太市場中保持領先,並在未來的能源版圖中佔據重要地位。主管機構與產業界唯有攜手合作,才能確保臺灣在能源轉型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同步邁進,打造一個更具競爭力且永續的未來。
(相關報導:
獨家》離岸風電3-2期選商排序出爐 預計11月中完成行政契約簽署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World Forum Offshore Wind WFO(國際離岸風電論壇)的Co-Head Asia Pacific,負責推動亞太地區的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並促進交流與挖掘商機,曾長期居住於南非並在英國工作數年,近十多年來主要在台灣非營利單位服務,致力於促進國際商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