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我知道很多時候,在綠色產業工作的人,會被迫政治正確、道德高尚,因為人們期待我們法相莊嚴。從事ESG投資、碳中和、淨零,很容易被人、尤其是行內人貼上漂綠的標籤。在我看來,指責別人不作為或沒有達到最高標準,是一種最精密的怠惰,因為待在舒適圈裡非常愉快,改變則永遠得付出代價。
例如,《天啊,漂綠的始作俑者竟然是他?》一文談到,人類歷史上股票最賺錢的公司,不是從事對地球友善、對社會有益的事業,而是賣萬寶路(Marlboro)香菸。當時我心中產生的第一個念頭是:「天啊,我要買萬寶路香菸的股票!與其讓那些心中沒有ESG的人投資,賺到的錢大概也不會用在 ESG,我為什麼要因為對ESG的堅持,讓他們賺到錢呢?何不給我賺,至少我還會把賺到的錢拿來用在對地球友善的事業上。」
面對ESG投資,豬大哥想拐個彎抄近路,最終發現回不了頭
可惜的是,《俠盜羅賓漢》只是民間傳說,《絕命律師》才是真實的人生腳本。面對ESG投資,你以為先拐個彎抄近路,食髓知味,最終一定會發現回不了頭。
我這種心態也說明了為什麼漂綠有市場。因為用「漂」的,隱含著這種動作的成本低、效益高,外表看起來像綠的就好,反正目前缺乏明確的市場反饋機制,自然充斥著混水摸魚的空間。
戲如人生,人生成功的機率已經如此渺茫,避開這樣的陷阱都來不及了,何必要去挑戰五千年來都沒有人成功過的人生腳本呢?
面對ESG投資,豬二哥想做好事卻幹成了壞事;想做壞事卻幹不成功;兩者都不想做卻意外幫助了別人
間接做好事不成,直接做好事總可以了吧。只不過,想做好事卻幹成了壞事;想做壞事卻幹不成功;兩者都不想做卻意外幫助了別人,這種事與願違的例子隨處可見。當年,英國政府為了控制殖民地印度的眼鏡蛇數量,推出賞金計劃,鼓勵人們捕殺眼鏡蛇並將其交給政府換取獎金。在賞金的誘因下,野生眼鏡蛇數量成功地降了下來。為了繼續賺取獎金,人們開始大規模養殖眼鏡蛇,最終當政府發現而取消計畫時,大量放生的養殖眼鏡蛇竟讓數量比之前還多。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場景很熟悉,多年前我國的廢塑膠容器回收補貼政策,也是一個意外生產更多寶特瓶PET的荒謬案例,政策的初衷很好,結果卻事與願違。
這幾年快速發展的儲能業,則是主打一個「恰好路過卻意外幫助了別人」。花蓮403大地震之所以沒有如921大地震時一樣發生全台大規模停電,靠的就是儲能系統的神救援。要談ESG或影響力,沒有任何產業贏得了儲能業。而這個產業的投資人、老闆、從業人員,天天都只想著賺錢,恐怕只有在寫股票上市的公開說明書時,才會趕緊把維持電網的穩定與安全、增加電力系統可靠度等效益放進去,這些人甚至不知道這也算是ESG投資。 (相關報導: 不買飆股、家裡沒有礦!95歲爺爺4招不敗投資心法「資產翻百倍」,白手起家也能財富自由 | 更多文章 )
面對ESG投資,豬小弟想自己下場,卻發現「大野狼」在門外虎視眈眈
並不是所有投資都像儲能一樣可以恰好成就ESG,有錢人於是思考成立家族辦公室,自己下場實踐ESG。他們之中很多人對政府做ESG充滿不信任感,寧可自己做ESG投資或影響力投資。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最大的ESG主導者、投資人其實是政府。太陽光電之所以能在臺灣這個人擠人的小島上發展這麼快,正是因為當年政府推出綠電保價收購制度FIT,吸引人才、資金投入,多年後才稱得上是個有影響力的產業。靠著家族辦公室、機構投資人,根本不可能達到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