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兩個月,常不時在YouTube上,看到劉寶傑《關鍵時刻》,談論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權力穩定性問題。原來不以為意,當成是找話題拚流量的「節目效果」,不過最近感覺北京可能真的「出事了」。
過去幾天,《關鍵時刻》詳盡解讀揭秘,中共解放軍報連發四篇文章,《帶頭堅持黨性原則》、《帶頭堅持集體領導》、《帶頭發揚黨內民主》和《帶頭維護班子團結》。由中共武警、中部戰區、航天部等軍事單位,由下而上系統化叫板「鬥爭總書記」。
《關鍵》還大膽披露,解放軍內部對習近平的不滿,已經到了以武力示威地步。軍隊二號人物,軍委副主席張又俠,一口氣指揮調度「三大戰區」 軍艦海警船出航遊行,展示「軍權」讓總書記看著辦,仿佛有點「准兵諫」意味。這些人、事、實地物,傳述得繪聲繪影。讓人不由得開始好奇疑問,習近平權力真的穩嗎?
第一位是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家黃毓民先生。目前旅台的黃先生,從80年代開始就在港,就近研究中共的政治動態。聽完我的問題後,直接笑了:「怎麼可能?這種節目怎麼能信?」
黃先生解釋說,解放軍的體制一直是「黨指揮槍」,這已經是寫進中共根基的原則。鄧小平時期就確立了這套系統,軍隊絕對服從黨中央,絕不可能挑戰黨的領導。
他補充道,解放軍報的四篇文章,看起來是重申一些基本的領導原則,比如「帶頭堅持黨性原則」和「帶頭維護班子團結」。這些內容都是共產黨的老套八股,老生常談。反而像是要穩住內部,強化領導班子的團結,而不是什麼「逼宮」的信號。
另一位求證對象,是一位台灣中國問題研究學者。他的看法跟黃類似,也認為解放軍報的文章根本沒有什麼挑戰意味。特別是什麼「堅持集體領導」和「發揚黨內民主」,不過是「強調黨內的紀律和規矩,而不是針對某個具體人物。
他直接說:「這種解讀太過頭了,根本沒有跡象顯示軍隊有反彈的可能性。」
至於張又俠,擅自調動部隊的傳聞,他更是完全質疑是「道聽途說」。他說,這種消息多半是外界的揣測,沒有實質證據支持。解放軍作為一個高度集中的組織,不可能輕易出現這種動搖黨中央的情況。
後來一想,兩位求證對象,所言應該是很靠譜。從一些確切的外部資訊來分析佐證,習近平雖然面對中國經濟和內政問題嚴重挑戰,但其權利應該是毫無疑問的穩定。要不然,最近川普怎麼會說,「要跟習一起來解決,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問題」。包括如何讓俄烏戰爭盡快結束,也要請習來幫忙。
美國一定有很多情報管道,掌握中國的內部事務,了解掌握習近平的權力實情,和影響力還有沒有?川普當然有確認,「老朋友還有沒有用」?才開口閉口把習掛在嘴上。並公開宣稱已發出邀請,希望習去出席自己總統就職典禮。
如果習近平真的權力動搖、內憂外患,這些領袖和總統誰去理他?早把他像拜登一樣,晾到一邊去了。
以上查證結果和主觀推論,並非否定寶傑的新聞專業,或是要打臉「犯了低級誤判」,而是外部輿論,對中國國情、中共決策及人事權力結構,會發生誤判誤解,是很正常的。像是對北京是否會?及何時會?對台動武的可能性,美國和全世界都曾產生過嚴重「誤判」。
說到北京對台動武的問題,話題並不是新鮮事。早在2020年9月,我就曾經寫過一篇分析文章,「兩岸真的會開打嗎?」發表在《NOWnews今日新聞網》,研究探討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性。
那年,台海局勢已緊張多時。共機頻繁跨越海峽中線,還有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美軍航艦則在不到一年裡,穿越台灣海峽近 10 次,並向台灣大舉出售各式武器。民進黨政府在北京冷拒、擠壓下,一面倒地親美、去中、抗中。兩岸可說進入 30 年來,最為緊張的時刻。
不過,當時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現北京武力犯台的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因為台海和平,仍符美中兩強的最高國家利益。
美、中、台三邊經濟利益關係複雜,僅半導體產業經濟鏈,美國負責技術研發,台灣負責代工生產,然後在中國大陸組裝到電腦、手機等資訊,以及其它需要晶片的電子、汽車等產品中,再向國際或大陸市場銷售。
如果兩岸開戰,台灣的晶圓代工停産,美國數千億美元半導體產值,將受影響化為烏有。中國相關產業也立即面臨斷鏈停產。北京若主動挑起戰事,即是向美國的利益直接「宣戰」,也是跟自己過不去。
中美因貿易戰、科技戰、地緣政治而推升台海緊張。雖看似險峻和劍拔弩張,但台灣高科技產出價值,只適合被當「棋盤」,還不至於淪為可犧牲的「棋子」。
到了2021年4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封面報導宣稱,「(台灣)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因為美國日漸疑懼,也許不再能阻止中國武力犯台。
報導中說,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ADM. Phil Davidson)當年三月告訴國會,他擔心北京最快2027年犯台。而美國國防部的2021《中國軍力報告》,也指出解放軍計劃在2027年前完成軍事現代化,已具備對台作戰的能力。
文章還提到:引發災難的另一理由是經濟。台灣是半導體產業的心臟地帶,全球最有價值晶片製造廠台積電生產84%最尖端晶片。…………而台積電的技術與專業領先對手約莫十年,美國與中國將耗費數年才得以望其項背。
《經濟學人》首發「最危險的地方」一說後,戰爭高風險的「標籤」就貼上台灣。而實際上,這種標籤有著「幕後因素」。2020年:中美晶片戰爭全面升級。2020年9月:在美國指令下,台積電宣布停止向華為供貨。
2020年5月:台積電已宣布在亞利桑那州投資 120 億美元,建設 5 納米晶圓廠。2022年:美國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2022年12月:台積電擴大投資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增加第二座晶圓廠,總投資金額提升至 400 億美元。目前已總計投資650億美元。
其實,中共犯台「可能性」和時機點,只是一種臆測和「理論假設」。客觀的「不可能性」,仍如我2020年9月,所撰「兩岸真的會開打嗎?」一文中的理由依然存在。而《經濟學人》的「危言聳聽」,是否能和台積電加快加大,赴美投資產生連接,實在是個「好問號」?
2024年,美國國防部最新發佈《中國軍力報告》,提到了解放軍內部嚴重貪腐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嚴重影響他們達成2027年軍事建設目標。於是許多專家重新評估,認為即使北京具備了能力,但全面武力犯台的可能性已變得很低。
對於台海問題的觀察和研判,就像上面所陳述分析的這些,必須要立體多維的研判,才會發現虛實:
習近平權力其實到目前為止,還算穩定。北京最有可能「2027武力犯台」,重來就是種種幕後因素,而生成的「假議題」。
對台灣來說,當前確保的「和平重點」還是要強化自身生存競爭力,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鏈中的不可取代性。只有台灣更被世界需要,安全才會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