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文章列表
#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約 2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生活
風歷史
文化
為什麼台灣米酒好喝又入味?歷史學者揭背後原因,原來跟東南亞一樣加了「這原料」
早年台灣華人的製酒方法,與東南亞華人類似,大都以蒸餾法製造燒酒,使用的原料除了米、麥、高粱(蘆黍),還有甘蔗糖蜜、番薯、椰子等。台灣以米蒸餾「燒酒」,與中國以米釀造「黃酒」、日本以米釀造「清酒」不同,反而與阿拉伯、東南亞的「火酒」(Arak)蒸餾法屬於相同的製酒系統,這種以蒸餾法製造的米酒,還有琉球的「泡盛」、九州的「燒酎」。
貓頭鷹出版
2022-01-23 17:00
風生活
美食
新知
泰國沒有月亮蝦餅、溫州沒有大餛飩!你以為的5道外國料理,其實都是台灣人發明的
當世界各地美食在台灣匯集,自然會產生融合,進而創新,於是就創造了新的美食,雖然以外地料理為名,卻是當地沒有的料理。
貓頭鷹出版
2022-01-14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