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交通政策 文章列表
#
交通政策
約 18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地方新聞
桃園
解決公車駕駛缺口,桃園市府出新招!「僑外生方案」成亮點
桃園市政府今(19)日市政會議上,針對公車服務品質提出專案報告。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表示,自「受訓即就業」計畫實施以來,已有效緩解駕駛人力短缺問題。為進一步強化公車服務,市府更研擬開放僑外生加入駕駛行列,並致力於提升準點率及優化服務環境。
王維傑
2025-03-19 19:22
風生活
理財
即時
新知
苗栗
汽車
苗栗卯起來蓋1設施大獲好評!在地人感動「真的進步了」,連綠營議員也稱讚鍾東錦
苗栗縣近年來積極推動人本交通政策,大規模興建人行道與重畫交通標線,引起外界討論。百萬網紅Cheap近日在臉書發文,以戲謔方式稱苗栗縣長鍾東錦為「現任國王」,並指出苗栗縣在道路改革方面的執行力值得借鏡。此言論引發熱烈迴響,不少網友認同苗栗在人行道建設上的進步,也有部分網友對當地交通管理方式提出不同看法。
張啟敏
2025-02-18 11:21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決策鄉愿是台灣交通之瘤
筆者居住地彰化最近出兩則交通類新聞,一是「又見行人地獄」,讀國小3姊弟傍晚放學過馬路,斑馬線上遭無照老翁快車撞飛,兩姊姊重傷搶救昏迷指數3,弟弟僅皮肉傷,網紅粉專義憤填膺痛罵行政院開的道安會報「是在開什麼鬼東西」?另一則新聞是彰化縣目前有5市鎮實施路邊停車收費,合計3500多個停車格已總收入約8000萬元,對公所是筆不小收入,縣府正與其他鄉鎮溝通跟進,改善停車一位難求,不諱言政策最大阻力來自店家反對,選票或獻金讓公所卻步。
呂蓬仁
2024-03-01 06:10
地方新聞
台南
還路於民!黃偉哲簽署五大訴求 推動百大路口安全行動及人本交通政策
為建立友善行人的通行環境,台南市政府持續推動人本交通政策,積極辦理各項改善工程、落實教育和執法。今年市府已向中央申請「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補助」和「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共計超過21億,以改善計畫內道路的行人環境和27條通學步道;此外,市長黃偉哲於5月時,宣布啟動「百大路口安全行動」,將盤點全市重要路口行人通行情形,預計年底前完成100處路口的通行環境改善,而至8月底市府將完成41處。市長黃偉哲表示,「人本交通」是市府的政策方針,各單位會持續朝安全、友善的行人環境努力,以保障行人和弱勢用路人的權益。在任內,自己幾乎每月都親自主持道安會報,緊盯工程進度、教育和執法成果並檢討,也持續向中央爭取計畫和經費,以提升台南市的行人環境和品質。對任何事故的發生,他認為這都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條條生命,也牽動整戶的家庭,市府會盡力防制交通事故發生,為交通安全把關。
徐炳文
2023-08-20 20:29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空有執法,缺乏工程與教育搭配的交通改革絕對不是臺灣的解藥
臺灣交通環境之惡劣令人難以想像,不僅一年造成超過3,000人死亡,還屢屢登上外國媒體,甚至有外媒以「行人地獄」、「人間煉獄」等字詞來形容。而行政院為洗刷此污名,從2023年起率領交通部、內政部等機關,先是提升「不停讓行人」的罰鍰,以小型車為例從原先的2,000元提升至3,600元,並且將在7月調升至6,000元。緊接在後的是5月起全國大執法,嚴抓未停讓行人之車輛,期盼藉由嚴格執法來降低行人死傷。
丁伯逸
2023-06-13 05:30
VIP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名家專欄
林宗弘專欄:搶救行人地獄得先知道 台灣為何變機車天堂?
最近,筆者母校建國中學舉辦30週年畢業生聚會,我也懷著複雜的心情返校。高中時代的青春回憶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之一是:一場車禍。
林宗弘
2023-01-31 13:50
新聞
政治
批侯市府4年交通「越來越糟」 林佳龍拋3大政策盼串聯北北基桃
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林佳龍27日上午召開記者會,發表「新北綠色交通旗艦計畫」,他提出「綠色交通500點」、「首都通交通月票」、「敬老愛心卡擴大使用」三大政策,要透過交通管理手段系統性解決新北市交通問題,並結合國家2050淨零排放策略,讓新北市成為國家綠色運輸示範城市、智慧交通創新發展城市,強調並不是「唬唬」在說,並痛批侯友宜現在訴求「越」,但以交通安全來說卻是「越來越糟」,「侯市長到底能否治理好新北?數字已經很清楚」。
蔡宜彣
2022-09-27 22:44
新聞
地方新聞
基隆
基隆市長登記首日 蔡適應首場問政說明 會開跑,聚焦產業及交通政策
8月29日下午蔡適應於基隆市選舉委員會完成登記參選,傍晚隨即在北都大飯店成立「首都圈挺基隆產業後援總會」,邀請基隆市長林右昌擔任榮譽總會長、前立委也是民進黨創黨元老的洪奇昌擔任總督導、脈動鏈健康科技董事長鍾鎮宇擔任總會長。後援總會架構下,還有產業發展委員會、科技後援會、生技醫療後援會、青創後援會等,特別是內湖科技園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全平國策顧問、前理事長翁素蕙擔任科技顧問。蔡適應表示,基隆是首都圈重要的港口城市,在基隆、汐止、南港、內湖四個區域,東台北生活圈的架構下,內科的上下班時間的壅塞問題,也關係到周邊都會區的交通,他力主基隆捷運來結合民生汐止線,讓基隆捷運可以為首都圈和內湖的交通舒壓。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2022-08-30 23:48
新聞
政治
新台灣國策智庫民調》侯友宜滿意度飄破8成 市民最不滿的竟是這點
新台灣國策智庫今(11)日召開2022新北市長選情評估民調記者會,調查現任市長侯友宜與民進黨潛在候選人的支持度對比、以及個人滿意度。結果顯示,侯友宜滿意度高達81.2%、僅7%不滿意,另有11.8%無明確意見。市民最滿意的前5項重點包括做事踏實認真、專心市政、負面新聞少、親民、推行治安政策等。
盧逸峰
2021-05-11 12:3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楊其文觀點:是時候檢討東部交通政策了
普悠瑪大車禍,讓東部交通的問題,再次裸露,全民悲痛之餘,政府應該痛下決心,好好檢討東部的交通問題,加速推動適當的政策,不要平白犧牲無辜的生命跟寶貴的時間。
楊其文
2018-10-26 06:50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BRT為砍而砍,凸顯林佳龍失敗的交通政策
台灣大道近日又因一起交通意外導致台中市區交通癱緩,其實近年台中市民已經深深感受台灣大道在拆除BRT後的苦果,BRT絕非不能「打掉重練」,而是民眾見不到替代方案,雖然林佳龍市長曾經在2014年豪言:「1年內改善台中5大塞車路口」,但是4年過去了,包括5大路口中的台灣大道、環中路也未見實質改善,恐怕林佳龍市長必須爲當初的空頭支票而道歉。
梁家豪
2018-07-01 05:30
評論
觀點投書
國內
財經
觀點投書:機車文化與軌道建設
前瞻基礎建設飽受抨擊,其中最被詬病的是軌道交通計畫。論者多以財務理由質疑這些軌道恐成難以填補的錢坑,有人更拿開放廣設大學比喻軌道建設,認定將來必定淪為蚊子車廂。
陳孟成
2017-07-18 06:20
評論
政治
國內
觀點
楊其文觀點:指桑罵槐──談東部交通政策
日前蘇花公路坍方,本人發文評論後,因為解讀或錯誤引用,造成許多爭議,對於東部的交通政策,我將注意到的情形說明如下,但是受限篇幅,僅以簡述為主。
楊其文
2017-06-04 07:00
新聞
政治
國內
「東部交通政策政府交白卷」蘇花公路又斷 北藝大校長:不罵了,就讓明年用選票來反應吧!
日前蘇花公路因連夜大雨造成宜蘭東澳段持續有落石掉落,導致交通中斷,公路總局今(30)日表示,天候不佳的因素導致搶修一直無法開始,因此目前無法評估搶通時間。對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文今(30)在臉書發表網誌,並分享許多媒體對該件事的報導。最後更無奈的表示,「最會溝通的政府不見了」、「不罵了,就讓明年用選票來反應吧!」
杜承翰
2017-05-30 15:25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楊其文觀點:全民大瘋狂的交通政策亂象
大家有沒有感覺?近來政府做了很多交通建設的宣示,但是宣示的背後,大家有看到解決問題的用心嗎?特別仍是一團紛亂的交通政策?還有台灣東西部的交通建設,永遠是兩條平行線上的時空失衡,政府的看法是甚麼?
楊其文
2017-03-20 06:30
地方新聞
桃園
民代關心長照、交通政策 鄭文燦允分階段實施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台灣好新聞報
2016-10-19 15:20
新聞
政治
公共政策
公共運輸救台北市交通?柯市府首長自己上下班都不搭
台北市議員高嘉瑜16日上午質詢台北市長柯文哲,批評柯市府的交通政策混亂,不斷推動公共運輸,但局處首長每天搭乘公運上下班的卻是小貓2、3隻,包括柯文哲本身與3位副市長、秘書長蘇麗瓊等在場約30多位局處首長,都搭乘私人運具上下班,就連自己的政策都不配合。高嘉瑜建議柯文哲,讓局處首長每周搭乘公運上班1次,柯文哲回應,「這是很好的建議」。
王彥喬
2016-05-16 12:58
風影音
國際
洛杉磯推動交通改革 將設置大量自行車、公車專用道
台北市政府對交通改革大刀闊斧,提出一系列措施,而在太平洋對岸的城市洛杉磯(LosAngeles ),為了降低車禍事故率、減緩龐大的車流量,洛杉磯市議會在本周二(11日)投票通過一項交通《移動計畫2035》(MobilityPlan2035)法案,試圖讓事故致死率降到最低,並減少汽車數量。《移動計畫》預計要在未來20年內,逐步規劃數百英里新的公車專用道、自行車專用道,並重新設計一些道路使用。
林惟崧
2015-08-12 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