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共軍犯台 文章列表
#
共軍犯台
約 27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兩岸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2027犯台成了賴清德內部權鬥下的1995閏8月
國軍日前進行的小漢光軍演中,正式公告以共軍2027武力犯台為演練目標,隨後國防部長顧立雄稱共軍以演轉戰時間不長。
張勳慶
2025-03-29 05:30
新聞
政治
財經
共軍犯台準備好了?戰時水電撐多久「不好說」 郭智輝回應AIT能源解方提案
電價及能源議題近日再成政壇焦點,經濟部長郭智輝24日答詢時指「任內漲了2次電價」,讓經濟部連忙澄清,4月電價調整方案尚未決定。對於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Greene)表示,美國可為台灣提供包括核能在內的可靠能源,郭智輝今(25)日表示,對任何新科技能源都不排斥;另外他也對,戰時水電民生物資儲備的議題做出回應。
李瑋萱
2025-03-25 12:52
新聞
政治
共軍2027犯台劇本已定?學者點破3點殘酷事實:台灣恐怕只是附帶戰爭
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柯頓日前在年度國防大會中表示,隨著中國不斷加速軍事擴張,國際已重新回到大國競爭的時代,他也警告,中國解放軍可能會「在2027年奪取台灣」,引發外界關注。對此,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直言「2027要打起來是一定的,但未必是台灣」,他也點出國際上3個現實面表示,有可能主戰場不在台灣,台灣可能只是附帶戰爭。
張庭維
2025-03-23 21:40
新聞
政治
怒批國安17條、想定2027共軍犯台 朱立倫:賴清德要台獨的背水一戰
日前總統賴清德宣布「國安17條」,將對岸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2025年漢光演習又首度以共軍2027年武力犯台為想定,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19)日在國民黨中常會質疑,國防部公布2027年為兩岸戰爭最高風險,這是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時間點,看來就是賴清德的時間表,也就是台灣必須背水一戰,實現台獨的最後目標。
晏明強
2025-03-19 15:53
新聞
政治
軍事
今年漢光演習想定「2027共軍犯台」 實兵操演天數翻倍 重點鎖定6大科目
國軍年度重大操演「漢光41號」今年大幅增加演練時間,從過往的5天4夜實兵演練,增加成一倍的10天9夜,國防部指出,7月份「實兵演練」規劃於9日至18日,採實兵、實地、實時及部份對抗操演方式進行,並以步兵旅全旅擴編動員、聯合反封鎖、防禦性布雷、物資分散屯儲、新式武器裝備作戰效能及軍民整合等課目為本次演習重點,
張曜麟
2025-03-18 17:17
VIP
政治
調查
軍事
政經解密
幕後》共軍因伊朗打以色列失敗改變攻台計畫?軍情系統作出這樣的評估
伊朗為報復日前駐敘利亞大使館遭以色列攻擊,2024年4月14日從本土向以國境內發射高達170架自殺無人機、120枚彈道飛彈,及30枚巡弋飛彈,但這波被稱為「雞尾酒式」的龐大混合攻勢,在以色列高效防空系統及美、英等國出手協防下,僅對以國軍事設施造成輕微損傷,攔截率更創下高達99%的空前紀錄。伊朗以彈、機海戰術襲以失敗的效應,引發國際軍情界熱議,認為將對向來深信可用各式飛彈輕鬆癱瘓台灣的解放軍造成衝擊,甚至推論共軍還可能因此調整攻台計畫。
晏明強
2024-05-05 08:30
新聞
國際
軍事
射程涵蓋台海、南海和中國沿岸!美軍新型飛彈發射系統進駐第一島鏈,可望嚇阻共軍犯台
美國《海軍新聞》15日報導,美國陸軍的新型飛彈發射裝置首次進駐第一島鏈,在菲律賓北部參與「堅盾」美菲聯合軍演。這套中程能力(Mid-RangeCapability)陸基飛彈發射系統(又稱「堤豐武器系統」、TyphonWeaponsSystem),可搭載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射程約2500公里)和「標準六型」(SM-6,射程約450公里)飛彈。
國際中心
2024-04-19 17:11
VIP
國際
軍事
大國博弈
如何真正嚇阻共軍犯台?葛來儀、白潔曦建言賴清德「蔡規賴隨」、甚至凍結台獨黨綱
《外交事務》網站11月30日刊出三位中國事務專家寫給華府的對中策略建言,談「美國為什麼必須安撫中國」。這三位「中國通」認為,對北京的威懾不該只是軍事實力的恫嚇,更要讓對方相信「美國無意支持台灣獨立」,否則北京可能判定「不發動攻擊將永遠失去台灣」,依舊無法阻止台海戰火。
李忠謙
2023-12-01 17:25
新聞
政治
軍事
漢光演習》史上最逼真實兵操演 軍方曝八里反登陸作戰科目想定
國軍漢光39號演習進入第4天,今(27)日在新北八里沙灘進行「第三作戰區聯合反登陸作戰,儘管受到颱風影響,部分海空兵力取消,但地面部隊仍照常執行演訓。由於今年漢光被視為最逼真的一次,外媒好奇是否也在向中共傳達訊息,國防部則表示,官兵對守護國家有信心。
張曜麟
2023-07-27 14:43
VIP
政治
調查
軍事
政經解密
共軍犯台首選?八里海灘實施反登陸作戰預演 AAV7兩棲突擊車進駐扮紅軍
「漢光39號」演習將在月底登場,國軍持續操演整備,於13日上午在新北海灘實施反登陸作戰演練預演。儘管為避免直升機旋翼轉動聲響干擾大學指考,陸航部分取消,但地面無論扮演攻擊軍的海軍陸戰隊,或負責防禦的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均以實兵實裝進行對抗,爆破與車輛揚起的沙塵,場面震撼。
蘇仲泓
2023-07-15 08:20
VIP
國際
軍事
大國博弈
《路透》提問「如果共軍犯台,美軍會不會出兵」?川普拒答:我不想談這個,我做總統就不會有這種事
美國前總統川普29日接受《路透》電話專訪,談及烏克蘭戰爭、瓦格納叛變、與共軍在古巴設立軍事基地等議題。不過當被問及「若中國侵略台灣,他是否派美軍捍衛台灣時,川普卻不願正面回應,僅說「我做總統就不會有這種事」。
李忠謙
2023-06-30 12:28
VIP
國際
兩岸
軍事
大國博弈
「應對中國的大戰略,該比單屆政府更長久」嚇阻共軍犯台,美眾院委員會通過「關於台灣的十項政策建議」
美國聯邦眾議院的「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24日以口頭表決方式,通過強化台灣嚇阻中國侵犯能力的10項政策建議(TenforTaiwan,以下簡稱「台灣十點」)。
李忠謙
2023-05-25 21:19
國際
兩岸
軍事
最新共軍犯台預測:歐布萊恩稱「中國2年內可能入侵」,美日應堅決對抗北京
在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歐布萊恩(RobertO'Brien)日前接受日本「讀賣新聞」線上訪問時說,中國可能會在2年內入侵台灣,他敦促日本和美國堅決對付北京。
中央社
2023-05-05 19:50
新聞
政治
兩岸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若共軍犯台…4成7民眾對國軍沒信心 46.5%不信美軍會來
兩岸、美中台情勢緊張,台灣民意基金會今(21)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若共軍犯台,有4成7民眾對國軍保衛台灣沒有信心;另外,也有4成7民眾不相信美國會派兵協防。
羅立邦
2023-02-21 18:50
VIP
評論
兩岸
軍事
專欄
名家專欄
揭仲專欄:共軍主力會從南台灣登陸嗎?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1月上旬公布名爲《下一場戰爭的第一場戰役-模擬中國入侵臺灣》的報告,對中共2026年攻台進行大規模兵棋推演;其中在「美國和其他盟友袖手旁觀,中華民國單獨面對共軍進攻」的想定場景中,共軍扮演者決定先登陸台灣南部,再一路向北推進。
揭仲
2023-02-03 14:50
新聞
國際
兩岸
軍事
紐時:防共軍犯台,美國計劃將台灣變成龐大軍火庫!
美國總統拜登上月表態中國若犯台將出兵協防,但紐時引述官員指出,就算華府決定派兵,也得讓台灣變成具備充足武器、能抵禦共軍的「豪豬」,美方正加緊努力在台儲備大量武器。
中央社
2022-10-06 18:00
風生活
世界
解放軍攻台怎麼打?會直攻台灣本島嗎?軍事專家公布3個劇本:半年內沒贏就輸了
任何討論中國對台侵略的前提,必須先做中國如何獲得勝利條件的假定。沒有清楚的勝利條件,用很虛幻的「台灣人怕死投降」、「打到台北就贏了」、「總之台灣不會贏」,或是跳躍式的直接說「台灣人打不了巷戰」,都不值得認真去思考。
大塊文化
2022-08-03 05:39
新聞
政治
軍事
多少軍力才夠抵抗共軍犯台?專家曝驚人數量:台灣常備部隊根本不夠
俄烏戰火持續延燒,台海軍事問題也備受關注。台灣國際法學會秘書長林廷輝指出,台灣現在常備部隊根本不夠,因此教召是有必要的,若要抵抗中共入侵,至少要40萬常備軍,後備部隊則要整備10萬到20萬,才能強化常備部隊的不足。
羅立邦
2022-03-13 05:06
風生活
防共軍犯台,台灣要學烏克蘭發放槍枝、全民皆兵?國防部長回應了
外交部指出,若中國錯估情勢對台作戰,必將付出慘痛代價。國防部長邱國正今(10)日表示,一旦發生戰爭,大家都很慘,以前不管抗戰、古代作戰經驗,就算勝也是慘勝,因此若要啟動戰爭真的需要多加考量。
中央社
2022-03-10 18:53
新聞
政治
共軍犯台優先攻打金、馬?李問揭可能風險:恐得不償失
路透社專題報導,對共軍攻台提出6個可能的想定。第一是藉由「封鎖馬祖」,逼迫台灣政府與進行政治統一談判。不過,民進黨連江縣黨部主委李問認為,封鎖馬祖不是中共進犯的優先選擇,李問表示,和平兩大支柱,是國防和國際友誼,保護金馬外島和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強台灣整體的國防實力,避免共軍輕易動武,更要防止共軍產生能「輕取台灣」的錯覺。
顏振凱
2021-11-06 23:0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