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刑法19條 文章列表
#
刑法19條
約 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公共政策
國內
調查
新新聞
大法官廢死嗎》憲法法庭非終點:無論死刑是否合憲 都將更限縮判死範圍
2024年即將到來「死刑釋憲」(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是台灣司法史上首度「所有」死刑犯皆為聲請人的案例、37名死刑犯皆有聲請釋憲,可謂歷史創新──或許正因為如此,民間輿論對死刑存廢與否有高度焦慮。
謝孟穎
2024-04-22 09:30
新聞
公共政策
國內
新新聞
新新聞書房》「殺人無罪」並非首例 一個法官20年來看遍社會悲歌:他為何會變這樣?
「看到殺人案件時,我反而沒有那麼多厭惡、痛恨的感覺,我會先想到,『人殺人』其實是個很不正常的行為──我會先去想他一定有怎樣的原因跟處境、去思考說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最高法院法官錢建榮
謝孟穎
2024-04-06 08:50
新聞
公共政策
國內
新新聞
新新聞書房》10年前宣稱「殺一兩個人不會判死刑」的他 40年來真實生活全曝光
「說殺一兩個人不會判死刑,是我騙法官的,說得越可惡、死得越容易……但法官從一審到最後一審,我就知道一定是無期徒刑、不可能死刑,我也不清楚為什麼有這種想法……我覺得他們是故意的,死了就結束了,活著還要關啊,反而比死刑還痛苦。」-曾文欽,2023年3月份於泰源技訓所受訪
謝孟穎
2024-04-05 08:50
風生活
殺人犯有精神疾病就能逃過死刑?律師揭判決背後迷思:要判無罪沒那麼容易
今年出現了兩個讓社會大眾感到不解的判決,分別為鐵路殺警案及弒母砍頭案,兩個案件的犯人有兩大共同點,都被判決無罪以及都患有精神疾病,因此在判決出爐後立刻引發大家的不滿以及嘲諷,認為只要有精神疾病就能任意犯罪,不過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新聞媒體以及大眾所了解的,其實只有事實的一半,並非只要有精神疾病就能任意犯法,法院都會給予無罪。
黃靖芸律師
2020-10-05 11:38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修改刑法19條、國民法官法以及證據法,解決精神病患殺人無罪的爭議
鄭姓男子刺死鐵路警察獲判無罪,輿論譁然。如果兇嫌在行兇時,因為罹患思覺失調症,導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怎麼處罰這個人呢?本人提議修改刑法19條,即便犯罪人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但因為成年以來不認真就診、遵從醫囑以及放棄了所有可以自我改變的機會,成年後自我強化了動力,例如吸毒等等,精神科醫師的鑑定針對其行為時的辨識能力以外,應進一步鑑定病態殺人的成因,針對患者對愛、同理、真實、關係角色及界線感受的能力作鑑定,或可定罪。
蔡森然
2020-10-03 05:40
評論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殺警.弒母案》判決凸顯法治認知落差與社會安全漏洞
《殺警.弒母案》無罪判決,引發社會輿論嘩然、民情激憤。有對法官適格性強烈質疑,有對司法精神鑑定證據力予汙名化,有對司法監護制的名存實亡感到憂心忡忡,甚至有對司法判決嚴重背離民情已敲響司法喪鐘而大肆抨擊…種種評論、抨擊或因角度切入點不同,而有不同的論斷,但深信都是以要《台灣更好》為出發點,執政者皆應加以省思。筆者也基於促進《台灣和諧》角度,從法治認知面與社會安全網兩角度野人獻曝提出針砭管見。
詹昭全
2020-08-26 06:0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鄧湘全觀點:大罵恐龍法官的人有看過鐵警遭刺案的判決嗎?
鐵路警察在台鐵列車上處理補票糾紛時,遭鄭男持刀刺死案,嘉義地方法院認定被告思覺失調症急性復發,精神狀態受影響,已達刑法第19條第1項因精神障礙而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的程度,判決不處以刑罰,但要施以監護五年。
鄧湘全
2020-05-05 07:1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李貴敏觀點:別急著下價值判斷!殺警案無罪爭議中浮現的三大觀念誤區
鐵路警察李承翰在列車上遭逃票的鄭姓男子持刀刺殺後傷重不治,法院認定鄭男有精神障礙,一審判決無罪,頓時之間,各方「恐龍法官」罵聲不斷,協助鑑定的精神科醫師遭出征;家屬更悲憤於正義無從伸張。作為警眷子弟、作為法律人,這種結果實在讓人悲慟。就法論法,尤其看過判決書之後,本件判決是否正確,真有許多可爭論的疑慮,也難怪會引起社會如此強烈反彈。
李貴敏
2020-05-05 07:0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當專業違反一般人民的常識判斷
這幾天廣泛引起民眾討論的殺警被判無罪的爭議其實是個老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關鍵的癥結點在於:為何所謂的法官跟醫生的專業判斷,會跟一般人民的直覺產生這麼大的落差?這是整個國家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且政府跟專業人員應該要負起更大的責任。
劉宗夏
2020-05-05 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