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千人計劃 文章列表
#
千人計劃
約 11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國際
兩岸
科技
商業
經濟
「每個中國公民都可能成為間諜!」中國研究員洩漏技術數據,引發日本提防外國科學家
日本一家領先的研究所一名中國研究員涉嫌洩露技術機密而受到司法指控。專家認為,此案應給日本政府敲響警鐘。
德國之聲
2023-07-11 16: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軍事
科技
《德國之聲》調查報導:敏感的量子科技如何從海德堡走向中國
過去二十年間,德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高校海德堡大學一直在和中國科技大學合作,共同研究量子物理。至於這座中國頂尖高校與軍方有著怎樣的密切-聯繫,直到最近才剛剛引起了德方的重視。
德國之聲
2023-06-14 12:00
新聞
國際
兩岸
商業
中美科技戰》用數位相片編碼傳遞商業機密,FBI警告「中國間諜想偷走美國的聰明才智」
2023年剛剛開始,美國宣判的一宗工業間諜案將美國與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爭鋒相對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BBC News 中文
2023-01-19 18:00
新聞
國際
隱瞞參與中國「千人計畫」、領取中方近五千萬補助 哈佛教授遭聯邦法院定罪,最重恐蹲26年苦牢
現年62歲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利伯,因涉嫌對檢調與稅務機關隱瞞他參與中國「千人計劃」、領取數千萬元補助的事實,遭到檢察官起訴。在連續6天的庭審後,波士頓聯邦法院21日宣判利伯有罪,其遭檢方指控的所有罪名全數成立。根據哈佛大學學生報《哈佛克里姆森報》(theHarvardCrimson)報導,利伯恐將面臨最長26年監禁、120萬美元(約新台幣3300萬元)罰款。
陳艾伶
2021-12-23 11:05
新聞
國際
兩岸
隱瞞參與中國「千人計劃」,哈佛教授遭檢方起訴 人權組織質疑「學術合作遭污名化」
美國哈佛大學一名化學教授遭美國司法部指控未誠實向國防部人員揭露參與中國「千人計畫」與跟武漢理工大學之間的關係,他的案件即將在周三進行開庭陳述。他的多名同事認為他是「不公正刑事起訴」的受害者。
德國之聲
2021-12-15 12:00
新聞
國際
隱瞞與中國合作,哈佛化學系主任被起訴!每個月拿5萬美元酬勞,恐面臨5年有期徒刑
哈佛大學化學和生化系前主任利伯(Dr.CharlesLieber)週二(9日)被美國司法部起訴,他被指在與中國的關係上向聯邦當局說謊。
美國之音
2020-06-10 14:40
新聞
國際
美國學術界大咖遭控「收錢暗助中共」!參與中國「千人計劃」隱瞞不報,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被捕
中美貿易戰雖暫告休兵,華府防堵中國竊取美國研究成果及知識產權的動作仍毫不手軟,美國司法部28日宣布逮補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系主任利伯,指控利伯參與中國政府廣招全球學術人才的「千人計劃」、收受每月5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50萬元)的高額酬勞,甚至受武漢理工大學資助,斥資逾百萬美元於該校設立實驗室,卻未如實通報與中國的資金往來,使哈佛大學與美國政府都被蒙在鼓裡。
鍾巧庭
2020-01-29 18: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華爾街日報選文
華爾街日報》兩頭拿錢!美國研究機構隱瞞獲中國資助,遭罰550萬美元
美國加強對抗中國政府企圖利用美國頂尖科學家技能的計劃,密西根州一間研究機構因為針對自家研究人員所收受中國資助做了不實陳述而遭指控,美國政府要求該機構支付550萬美元(約台幣1.65億元)。
華爾街日報
2019-12-27 09:3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一手拿美國錢,一手替中國搞科研:北京「千人計劃」惹議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說,一小撥外國研究人員將美國知識產權轉移到自己的國家,讓美國各地的研究機構成為受害者。報告矛頭指向北京招攬海外學人的「千人計劃」。
美國之音
2018-12-17 14: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江蘇公布對台76條 反映對高科技產業需求
為配合中國大陸對台31條措施,江蘇省今天發布相關的76條實施意見,條目雖多,不少是整合既有的對台工作政策,整體以鼓勵台資投入高科技或新技術產業為主。
中央社
2018-09-13 17:10
新聞
國際
兩岸
文化
孔子學院根本「不姓孔」!美國大學為何陸續關閉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致力推動外國人學習中文以及中國文化,被視為中國試圖對外宣傳其「軟實力」的舉措,但孔子學院執行上卻反而突顯中國的「銳實力」,例如要求與美國學府簽署契約時有保密協議,不透露資助金額;教材只跟隨中國版本的論述等等,令學術界憂慮損害學術自由。
BBC News 中文
2018-08-20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