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談論的主題是中印的邊境衝突。在這次邊境衝突中,雙方都引用歷史依據來為自己的現實政治訴求提供幫助,但是一般的讀者可能不能理解歷史依據的複雜性,因為不丹這個政治實體和我們現在理解的民族國家是有重大差異的。任何語言本身都具有歧義性,也就是說,一個名詞可以有狹義的解釋,也可以有廣義的解釋,而漢語的模糊性更大,所以「國家」這個詞可以解釋成為一個擁有政治權利的政治實體,也可以解釋成為一個NATION,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擁有主權、完整領土和明確邊界的國家。按照前一種定義,不丹當然是一個國家,它是一個政治實體;按照後一種定義,不丹其實不是一個NATION,不是一個有明確邊界的民族國家。這就可以說明,為什麼衝突發生在西藏、不丹和錫金三者的交界點上、但卻是印度軍隊出現在這個地方。中國讀者若按照近代以來國民黨和共產黨推廣的那種歷史教育,很可能會以為是印度人侵略不丹,並將不丹當作自己的附庸國來對待,否則為什麼發生衝突時,不是中國軍隊和不丹軍隊出現,卻是印度軍隊和不丹軍隊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