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氣候變化 文章列表
#
氣候變化
約 76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政治
第三次氣候變遷委員會規模龐大!賴清德將提減碳新目標:讓台灣與世界同步
總統賴清德設立三大委員會,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議即將在明(23)日登場。據了解,此次會議規模與陣仗相當浩大,除循例先進行上一次委員會議列管事項辦理情形報告,接續則由六大部會依序報告減碳新目標、減碳行動計畫,以行動直接回應第二次委員會議,賴清德裁示要求「各級政府機關,廣納創新思維和機制,推動淨零轉型任務」,要公部門「以身作則」,由上而下展現政府部門對於推動淨零轉型、國家永續的決心。
黃信維
2025-01-22 20:00
品味生活
Curél珂潤「益膚日」11週年 一次解答台灣氣候變化,混合油敏肌的自救日常!
由Curél珂潤與財團法人皮膚科學發展文教基金會共同策畫,一年一度肌膚護理盛會「益膚日」,今年已來到第11屆,這次將地點選在台北101舉辦,象徵為乾敏肌而生的專業級最高殿堂,主題為「台灣環境現象多,油敏、乾敏自救日常」集結多位醫護專業人士,一同探討關於近年環境使敏感肌加劇的現況,不藏私公開解答,敏感肌如何有效應變台灣氣候環境的變化!
唐可欣
2025-01-17 17:36
評論
國際
軍事
歷史
專欄
商業
經濟
黃一展觀點:COP29全球焦點下的亞塞拜然—從氣候大會到國家發展的多重解讀
當世界各國的氣候專家、政策制定者和青年領袖匯聚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時,主辦地亞塞拜然的選擇本身就值得探討。作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交界處的國家,亞塞拜然在地緣政治和資源分配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這次大會的舉辦地點選擇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特別是關於該國的內部政治與與鄰國的複雜關係。
黃一展
2024-11-28 07:00
風生活
汽車
進軍亞塞拜然市場 Nio (蔚來汽車) 成為 2024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指定用車
Nio(蔚來汽車)近日與合作夥伴GreenCar舉行策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正式進軍亞塞拜然市場,預計2025年第二季開始在當地展開首批新車的交車,並且宣布成為在該國首都巴庫(Baku)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的指定用車品牌。
小七車觀點
2024-11-18 10:35
新聞
政治
財經
COP29聚焦擴大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環境部:未提到核能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接連多日的會議後,終於讓今年會議主軸聚焦在綠色能源、氫能與儲能,希望持續推動在2030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至3倍與全球平均年能源效率提高1倍,加速零排放和低排放技術的發展、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率、減少建材蘊含碳排放、廢除化石燃料補貼等。
馮建棨
2024-11-16 21:00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林基興觀點:「口號治國」的魅力
地球更熱了。日昨,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發布報告指出,2024年「幾乎肯定」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暖化幅度超過攝氏1.5度,催促下週一在亞塞拜然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9),要加速減少排放溫室氣體。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Guterres)旋即表示,人類火烤地球,正在付出代價,包括全球各地的災難性洪水、野火、熱浪及颶風災情,例如,西班牙上月洪災、美國遭颶風襲擊。
林基興
2024-11-14 06:30
財經
2024全球碳排量創新高 未按計畫擺脫化石燃料
根據今天發布的初步研究,導致地球暖化的石油、天然氣與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創下新高,沒有跡象顯示世界在按照計畫逐步擺脫化石燃料。
中央社
2024-11-13 23:43
新聞
國際
川普當選吹逆風,COP29即將登場!認識主辦國亞塞拜然
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9)即將於11日登場,主辦國亞塞拜然境內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北與俄羅斯為鄰,南則與伊朗接壤。
中央社
2024-11-10 17:00
新聞
國際
亞馬遜流域水位降至歷史新低 逾50萬人生活告急
巴西地質局10月4日表示,亞馬遜河左岸最大支流黑河(RioNegro)在瑪瑙斯地區河段創下122年來最低水位12.66公尺,預測未來幾天水位可能進一步下降,逾50萬人生活告急。
中央社
2024-10-05 09:40
新聞
國內
全球均溫連11個月破紀錄 專家示警:世紀末增溫難控制在1.5度內
氣象專家賈新興今天指出,資料顯示今年4月全球均溫為同期新高,是史上最熱的4月,較工業革命時期高1.58度,連11個月刷新紀錄;若不積極減碳,世紀末增溫可能難在1.5度內。
中央社
2024-05-12 18:02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我國工程推動減碳的決心為何?
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和全球建築績效網絡(GlobalAllianceforBuildingsandConstruction,GlobalABC)的報告,建築和建築運營(包括加熱、冷卻和照明等)合計貢獻了全球大約40%的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這個數字強調了減少建築產業碳排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建築產業被視為實現減排目標的關鍵領域之一。
謝彥安
2024-03-17 05:30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產業觀點
經濟
證券投資
理財
金融市場面臨重大風險!全球超過一半GDP都靠天然資源,富達點出永續發展的關鍵
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隨著大自然環境惡化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風險不斷上升,自然生態環境相關危機已經成為未來10年全球面臨的重大風險之一。富達國際今(22)日發佈自然藍圖,並且宣布自2024年起,若所投資企業屬於對森林保護構成較高風險者,卻不符合損害森林相關商業活動資訊揭露最低標準,富達將對其投反對票。
林彥呈
2023-11-22 17:28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商業
經濟
雷蒙多北京會李強:盼美中在氣候變化、人工智慧與打擊毒品等領域合作
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Raimondo)星期二(8月29日)會晤中國總理李強,雙方都表示要保持溝通,維護兩國間正常的經貿關係。
美國之音
2023-08-30 12:00
評論
國內
財經
專欄
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轉機—企業承諾追求自然增值,2030年前停止和扭轉自然衰退
2023年6月中旬,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首次發現全球6月的升溫幅度超過1.5℃極限。德國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氣象與氣候研究中心教授昆斯特曼表示,在6月就接近增溫1.5℃的極限相當不尋常,尤其全球森林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張泉湧
2023-07-13 05:50
新聞
國際
軍事
戰爭產生多少碳排放?國際協議沒納入軍事碳足跡,專家籲關注數億噸黑數
戰爭危害全人類,軍事部門的碳排放量加劇了氣候影響。以烏克蘭戰爭為例,軍事衝突產生的龐大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包含柴油動力戰車、戰鬥機和飛彈轟炸,還有火災、難民移動和未來重建造成的碳排放。
蔡娪嫣
2023-07-10 16:00
評論
國際
財經
專欄
葉家譽觀點:拜登執政的通膨降低法
對於全球物價飆漲、通貨膨脹的總經趨勢,各國央行將其視作新冠病毒疫情以後的短期失衡現象,近年美國聯準會主導全球漸進升息循環,去年中將近百分之十的世界通膨率已經逐漸回落。
葉家譽
2023-04-14 13:50
風生活
環境
世界
COP27是什麼?爭錢、爭糧、爭地盤!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3重點一次看
聽說最近綠學院廣招天下勇士前往官網註冊,這件事恐怕比11月(2022)甫於埃及落幕的COP27更得到國內關注,一個大家都不太會發音的主決議文件「夏姆錫克實踐計畫」(Sharmel-SheikhImplementationPlan),受到忽視是很容易預期的。
綠學院
2022-12-28 01:19
VIP
評論
國際
公共政策
科技
經濟
名家專欄
黎蝸藤專欄:COP27氣候變遷大會為何一事無成?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11月20日在埃及結束。無論從那種意義上說,COP27都是失敗的會議。會議沒有在上一年的格拉斯哥COP26會議的基礎上取得任何進展。經過延遲幾天才達成的協議,僅僅重複了說了多年的「控制溫度上升低於攝氏1.5度」的目標。在本屆會議前成為焦點的三大目標:「氣候正義」、「提供每年一百億資金」、「逐漸停止使用(phaseout)化石能源」,無一成功。雖然最後一刻還是達成了共同宣言,但除了一些形式主義的進展外,最大的共識就只是將在下一屆會議COP28上繼續討論那些議題。
黎蝸藤
2022-11-24 15:00
新聞
國際
兩岸
下班經濟學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華爾街日報》中美關係開始解凍:兩國氣候特使在聯合國氣候大會重啟接觸
美國氣候特使約翰·凱瑞(JohnKerry)周二表示,他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期間與中國氣候特使進行了交談。此舉顯示出中美兩國重啟接觸,這兩個國家在全球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Chao Deng
2022-11-10 20:00
國際
「是時候交出麥克風了!」瑞典環保少女表態交棒,痛責聯合國氣候大會是騙局
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7日表示,發起「為氣候罷課」(SchoolStrikefortheClimate)抗議活動4年後,她已準備好將棒交給在前線對抗氣候變遷的人們。
中央社
2022-11-08 18:24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