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統獨 文章列表
#
統獨
約 331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政治
賴清德執政周年民調被低估?林濁水曝一因素撐住:態度一變民進黨就大敗
總統賴清德5月20日執政屆滿週年,《TVBS》民調顯示,賴清德滿意度為32%,下降8個百分點。對此,前立委林濁水在《風傳媒》節目《下班瀚你聊》中指出,賴清德的民調可能受到低估;他提及《美麗島電子報》日前民調指出,歷任總統執政滿周年僅賴清德維持上升趨勢,而這與台灣人民對於統獨議題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蔣帆威
2025-05-18 20:10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薛偉觀點:台灣統獨觀—毛澤東也曾經反對中國統一
統一和獨立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並不像被政治立場形容的那樣醜陋。只不過由於人們不同的主張,都把對方看成洪水猛獸罷了。歸根結締,都是出於不同立場的人們的意向。中國的民運領袖王炳章說:「大陸不統一,台獨不可能。大陸統一了,台獨不必要。」台灣的朋友立即反對說:「大陸不民主,台獨不可能,大陸民主了,統一不必要。」這充分說明:無論是統一還是獨立,中國大陸都必須首先實現民主化。
薛偉
2025-03-26 05:35
新聞
政治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賴清德上任後支持「台獨」激增7.6個百分點 游盈隆曝2大關鍵
台灣民意基金會針對「台灣人統獨傾向的新發展」進行民調,結果顯示,有逾5成民眾傾向台灣獨立,2成左右支持維持現狀,13%盼兩岸統一。對此,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指出,在賴清德當選總統以來,期盼台灣未來要獨立的人上揚7.6個百分點。游盈隆認為,支持台灣獨立的民眾激增和2事有關。
張庭維
2024-12-30 15:34
評論
國際
政治
專欄
顧長空觀點:國民黨可以從川普身上學到什麼?
原本預計將延宕數日到數週的美國大選,在一片驚嘆聲中,僅僅一晚就分出高下,由代表共和黨的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回鍋擔任第47任總統。一週之後,共和黨確定拿下聯邦參、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實現完全執政,更暌違20年贏得全美總統普選票,締造堪稱創紀錄的「大滿貫」勝利。
顧長空
2024-11-23 06:40
新聞
政治
讚賴清德戳破統獨國王的新衣 呂秀蓮拋兩個中華民國論:兩岸應正視史實
總統賴清德於國慶晚會中拋出「祖國論」,多方關注,前副總統呂秀蓮對此在《風傳媒》節目《下班瀚你聊》專訪中指出,賴清德在演講中以幽默的方式揭露了兩岸關係中「國王的新衣」,更提出承認「兩個中華民國」的歷史事實論述,將有助於兩岸找到新的發展關係機會。
蔣帆威
2024-10-20 21:20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歷史
專欄
韋安觀點:藍綠想擺脫「統獨困境」?向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借鑒
台灣的統獨議題長期以來成為藍綠兩黨激烈爭執的主題。雖然民進黨與國民黨都主張「維持現狀」,但實際上卻不斷在統獨問題上煽動情緒,爭取選票。這種對立並未為人民帶來實質利益,反而像兩組「義和團」相互較量,誰勝誰敗,對台灣的前景並無助益。
韋安
2024-10-17 06:4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國內
軍事
VIP
大國博弈
過度「親美」失去命運自主權 蘇起:台灣成為引爆中美衝突的「扳機」
中美地緣政治競逐激烈程度與日俱增,台灣位處兩大地緣板塊擠壓最前沿,其扮演的角色可謂舉足輕重。蘇起認為,2016年台灣百分百靠向美國,並完全切斷兩岸溝通後,失去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便成為了引爆中美衝突的「扳機」,倘若「去扳機化」不成,兩岸與中美對話都走不通,「武統」即為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
張鈞凱
2024-09-11 21:35
新聞
政治
「兩岸不能統一,但可以統合」 呂秀蓮喊話賴清德:國政難題應拿來討論
總統賴清德執政滿百日,過往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居的賴清德,於總統就職典禮上直言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還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喊話,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應是彼此共同的目標。對此,前副總統呂秀蓮於《風傳媒》網路節目《下班瀚你聊》中表示,兩岸的問題也不一定要靠干戈才能解決,可以靠歷史事實講清楚,兩岸一家親不是事實,全球一家親才是事實,「兩岸不能統一,但兩岸可以統合。」
文及均
2024-09-01 20:10
評論
政治
專欄
韋安觀點:「恨」在同溫層蔓延時,選舉政治已失能了嗎?!
不僅在台灣,全球多數民主國家,都出現人民因政治意識歧見,在網路社群環境中,同質言論不斷集結共鳴,而形成強烈對立的2大同溫層效應。由此催生了新變種民粹形式,可稱為「同溫層民粹主義」。
韋安
2024-08-03 06:40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國內
BBC看台灣統獨爭議: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永遠維持現狀」
「台灣,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擁有自己的國民、政府、邦交國,但因與中國的領土歸屬問題至今難以參與國際活動和組織,也難以對外稱自己為「國家」。無論如何,每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背後,來自對岸中國的威脅或多或少都會被考慮在內,影響著台灣人,影響著這座島嶼的未來。
BBC News 中文
2024-05-10 15:59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鄧岱賢觀點:在美中政策限制下,臺灣的「次佳選擇」!
經濟學上有所謂的「最佳」(TheBest)選擇,也就是在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下最適合(Optimum)的狀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限制條件,無法達成Optimum,只好在條件限制下,做出「次佳」(TheSecondBest)選擇。
鄧岱賢
2024-05-10 06:40
評論
政治
兩岸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叫「中國」,最後是害到台灣
最一近立法院爆出「中國」與「大陸」名稱之爭。筆者回憶:約10年前,全台灣只有綠營人士習慣稱大陸為中國,以及綠媒自由時報,刻意這樣用詞來帶風向,我投稿曾刊出,但「大陸」兩字被改成「中國」。惟總體說來,台灣大多數媒體仍將對岸稱呼為大陸。
林尤超
2024-05-05 06:00
評論
政治
兩岸
歷史
專欄
劉國基觀點:超越統獨框架、勇敢想像那不敢想像的—520之前給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建言之二
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臺灣去美國留學的保釣運動學生群體最後分裂成為左、右、統、獨四個政治象限和連續光譜,各有信眾,彼此無法說服對方,甚至演變到武裝鬥爭的慘狀。不過,大家共同關心的還是臺灣島內的人權狀況與民主進程,共同期待臺灣人民能夠早日「出頭天」,自己當家作主。
劉國基
2024-05-03 07:10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游盈隆專文:中華民國的難題VS.台灣獨立的難題 ─ 兼論馬習二會
一、馬習二會主要是提供習近平對台溫情喊話機會,沒有實質政治作用;
游盈隆
2024-04-17 06:50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劉君祖專欄:冰與火之歌─可以談‧準備打‧不許拖
世間許多重大問題的協商處理,有時正式會議解決不了,私下溝通的管道反而彰顯功能,這在夬卦諸爻的細膩敘述中亦有提示。四爻居執政高層,代表參加會議,爻辭卻稱:「其行次且,聞言不信。」協商難獲共識,發言僅供參考,沒人真正相信。爻變為需卦,卻有轉移注意力混淆視聽的功能,以掩護第三爻民間密使的出訪接洽,其爻辭云:「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爻變為兌卦,這才是和談的主力。雨象徵緊張關係紓解,遇為不期而遇體制外的接觸,正是姤卦的邂遘之意。
劉君祖
2024-04-06 05:40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王建煊觀點:520將是個甚麼日子?
5月20日新的綠色總統要就職了
王建煊
2024-03-15 06:30
新聞
國際
兩岸
台灣政治中「沒有共識的共識」 《外交家》:藍綠對國家主權立場愈趨相似
「外交家」雜誌網站2日發表文章指出,民主進步黨與中國國民黨在國內及外交政策上雖多分歧,雙方多年來對於國家主權的立場卻愈趨相似,這是台灣政治中「沒有共識的共識」。
中央社
2024-02-04 09:00
新聞
國際
兩岸
「為了安撫北京,我們竟把台灣排除在正常國家之外!」談「維持現狀」已遭綁架,澳洲學者:這是我們自取其辱
談到兩岸關係,「維持現狀」被認為是一種相對中庸而務實的選項。不過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在選前的國際記者會上,曾被外媒問外媒問到一個問題:既然國民黨反對統一(包括接受「一國兩制」的統一)、又反對台獨,這是不是意味著國民黨要讓台灣的「非正式獨立」的狀態一直持續下去?
國際中心
2024-01-23 16:47
新聞
政治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國人盼「兩岸維持現狀」較上次增加 游盈隆:反映這效應
2024大選落幕,《台灣民意基金會》針對台灣人的民族認同、統獨傾向進行調查,今(23)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發現有76%自認是台灣人,僅7.2%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此外,有44.2%支持台灣獨立,僅10.9%的人認為兩岸統一比較好,希望維持現狀的則有33.3%。對此,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指出,台灣人認同已成為壓倒性的單一民族認同,期盼「未來繼續維持現狀者」較上次增加,反映了2024主要總統候選人高唱「維持現狀」的效應。
許詠晴
2024-01-23 08:50
風生活
國內
世界
文化
中國如果打來台灣怎麼辦?前海軍艦長曝解放軍武力犯台,首當其衝先面臨3大問題
許多臺灣人有錯誤的認知,以為戰爭是職業軍人的事。對一場侵略戰爭,由於在別的國家進行,或許如此;然而對一場防衛戰爭,因為在自家院子進行,以致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不管軍人、政府官員,或小老百姓,戰爭來臨時無可避免地必須思考三個嚴肅且複雜的問題:
時報出版
2024-01-13 08: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