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週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中,某位候選人主張調高基本工資,認為如此可以「帶動經濟成長」,引發一連串口水戰,甚至說美國幾位經濟諾貝爾獎得主也這樣主張。基本工資要不要往上調當然可以討論,但是若說「調整基本工資可以帶動經濟成長」,而且說2014年有7位經濟諾貝爾獎得主寫信給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Obama)持此意見,那就是混淆視聽了。我心想: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再不濟,好像也不致於昏聵至斯。雖然我不想扯進選舉口水,但是學理是非之辨,倒不能睜隻眼閉隻眼。政治人物不是常說「選舉是一時的,XX是永遠的」嗎?2014年元月確實有600多位美國經濟學者聯名寫信給美國總統,信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是說美國基本工資已經5年未調整,建議要每年調整時薪0.95元,連續調3年,希望2016年能夠達到10.10美元。第二是分析如此調薪能造福多少低薪者,能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第三是強調美國調升基本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很微小,不致於有後遺症。我東看西看,左看右看,不知道這與加薪帶動經濟成長有什麼關係。如果有誰得到這種結論,那麼這個人恐怕要去檢測智商,看看是否只有柯文哲開根號。真的要深入分析,美國與台灣實在有太多差異;老美的政策論述搬到台灣也是處處扞格。美國過去一百年早就是「創新經濟」的典型;年經濟成長率平均二點多趴,雖然不高,但卻是經濟發展後期的創新驅動模式,殆無疑義。台灣則在15年前經濟成長率動輒七趴、八趴、九趴,呈現經濟發展初期與中期效率驅動的特色。但是到了最近十幾年,傳統的效率驅動已成強弩之末,但是銜接的創新驅動力卻尚未開展,這就是當前台灣經濟的困境,也是我們需要突破的關鍵。任何人只要用膝蓋想就知道,要突破這種困境,實在與調整最低工資沒什干係。如果這麼簡單的思考都有困難,那麼應該去做膝關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