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罹癌症狀 文章列表
#
罹癌症狀
約 1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生活
健康
新知
徐若瑄罹癌!甲狀腺癌「初期無症狀」難發現,5大高危族群、2大症狀、如何預防一文看
女星徐若瑄今年初證實,於健檢時發現罹患甲狀腺癌,緊急住院開刀治療,他今(6)日也於Instagram更新近況,「自己一直都很養身,也有運動的習慣,平時也會注重營養均衡,無奈有家族基因,還好有健檢習慣,才得以提早發現並且治療,手術後的2、3個月內不適合演出,待傷口癒合後,努力做復健,才能再唱給大家聽,請外界不用擔心」。而究竟甲狀腺癌症狀為何?又該如何預防?放射科主任醫師沈彥君以及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蔡明霖分享,甲狀腺癌有5大罹癌因素,且好發於女性,民眾平時須特別留意。
江庭榛
2024-11-06 13:04
風生活
下班經濟學
奪命最猛的癌症!徐若瑄罹「甲狀腺癌」,名醫:聲音沙啞、喝水易嗆到都是警訊
「鋼鐵V」的知名藝人徐若瑄,於去年才傳出婚變,不料在今年初進行健康檢查時,竟發現罹患甲狀腺癌,隨即進行手術治療。但您知道甲狀腺亢進不理它,最嚴重會引起甲狀風暴,可能因此喪命嗎?《下班經濟學》邀請放射科醫師鄭凱倫分享,聲音沙啞、喝水容易嗆到,小心你已經得了甲狀腺癌!如果有結節,該不開刀該怎麼處理?一次告訴你!
下班經濟學
2024-11-06 09:57
風生活
健康
有症狀大多已中晚期!醫曝「癌王」胰臟癌3大前兆:血糖上升就要小心
國民健康署本(11)月10日公布最新110年癌症登記資料,胰臟癌以年增3,190人前進2個名次到第10名,首度擠進10大癌症。醫師提醒,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正在上升且年輕化,若出現「糖尿病」、「腹脹」、「體重減輕」等3大症狀時,就需特別注意,因為很有可能是胰臟癌前兆。
王若桐
2023-11-23 15:18
風生活
健康
發現食道癌多是中晚期!醫曝4大症狀不易察覺,愛喝熱湯、熱咖啡罹癌風險狂飆
日常各種因素都可能形成喉嚨痛、喉嚨卡的問題,當中也包括了食道癌。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食道癌症狀相當不明顯,且預後往往不佳,若有發現異常喉嚨痛、喉嚨卡、吞嚥疼痛、吞嚥困難等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後續治療。
今健康
2023-10-10 10:31
風生活
健康
他走路一直跌倒,5天進2次醫院!醫一看驚:大腸癌末期了
癌症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大腸癌又名列前茅。一位50歲男子因「走路突跌倒」被家人送到急診,醫師觀看病歷發現,這位患者曾在5天前因跌倒就醫,當時經X光檢查未發現明顯問題,且患者也不會痛,只報告雙腳腳掌無法正常運作。事後急診科醫師推測可能與腰椎有關,便再次安排照X光,並進行電腦斷層檢查,沒想到最後檢查出爐,患者竟已處於大腸癌晚期。
王若桐
2023-09-07 11:54
風生活
健康
愛吃辣的、燙的要小心!食道癌5年存活率不到2成,有3習慣者罹癌機率高79倍,醫曝預防關鍵
飲下一杯單一麥芽威士忌,感覺就能忘掉一天的苦澀嗎?當心了!長期飲用烈酒的習慣對你的食道與胃可是會帶來反效果的!台灣人喜愛喝高級烈酒,不管是金門產製的高粱,或蘇格蘭威士忌都各有擁護者,但在這些烈酒流入咽喉的同時,也燒灼著食道與腸胃,使人體承受慢性侵蝕之害;再加上代謝酒精時產生的致癌物,久而久之便會發展成癌化的細胞、癌前病變,並最終演變成上消化道的癌症。
問8健康新聞網
2023-09-06 13:49
風生活
國內
健康
痣出現3狀況,快去檢查身體!醫示警「可能是這癌症」:存活率很低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痣,但如果痣的外觀出現變化,就要特別小心!一名女病患發現自己私密處的痣慢慢變大,且顏色不太對,便就醫檢查,沒想到切片結果出來,竟然是惡性度很高的「黑色素瘤」。
風生活綜合報導
2023-05-26 00:17
風生活
健康
大腸癌長年居癌症前3名!很多人都忽略罹癌1關鍵警訊,醫籲:有症狀都長得很大了
外科女醫師鍾雲霓在臉書粉絲專頁嘆到,大腸癌發生率多年列居前三名,每年還是有人會忽略警訊、錯過預防時機,也有更多人放大警訊、自己嚇自己。因此鍾雲霓特別解釋了常見的排便習慣改變徵兆,並提醒50歲以上的國人,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並於3~5年檢查一次。
風生活綜合報導
2023-05-23 19:23
風生活
健康
北漂夫妻飲食正常卻同時罹患肝癌!醫師揪出背後兇手:燉排骨加1物根本在服毒
中國一對夫妻一同前往上海工作,原本生活美好,但妻子卻感覺全身無力、食慾不振,起初不以為然,認為只是休息不夠,直到一個星期過去了,症狀不減反增,此時丈夫也逐漸出現了同樣的狀況,甚至有腹痛、腹瀉、噁心的情況發生,兩人終於發現情況不對,連忙進到醫院進行檢查,竟發現確診肝癌。
柴涵真
2022-09-28 20:01
風生活
健康
余苑綺不菸不酒、飲食健康,仍不敵病魔癌逝!營養師大推4類食物,有效降低腸癌風險
立法委員余天的愛女余苑綺日前罹患直腸癌逝世,她抗癌8年,前後經過70次化療,最後仍不敵病魔,享年39歲。余苑綺曾自曝自己不菸不酒,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沒想到年紀輕輕卻罹癌,而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癌症的產生除了不可抗拒的環境因素及遺傳因子外,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飲食,防癌要從飲食做起,平時多攝取4大營養素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延伸閱讀:被診斷癌症之後,該吃什麼才能有效抗癌?)
潘京婕
2022-08-23 20:25
風生活
健康
卵巢癌初期幾乎無症狀!發病到離世僅短短2個月,名醫曝出現6大症狀別拖快就醫
癌症已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的冠軍,其中卵巢癌的死亡率是婦科腫瘤之首,日前婦產科名醫王樂明於《健康2.0》YouTube頻道感嘆,愛妻罹患卵巢癌第四期,起初以為只是一般的泌尿道感染,後來卻查出7公分大的腫瘤,自己親自執刀搶救,最後卻依舊無能為力,妻子不幸因卵巢癌逝世。對此,外科醫師江坤俊提醒,卵巢癌有6大常見症狀,但是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發現往往已是末期。
潘京婕
2022-08-16 20:05
風生活
健康
罩杯從D升級到F,檢查竟照出11公分腫瘤!醫師曝這種乳癌復發率高,2大高風險族群要小心
日前歌手朱俐靜因不敵乳癌而辭世,享年40歲,令人惋惜。需注意的是,乳癌在發生率有「雙高峰」,其一是35至39歲,其二是40至44歲,因此45歲以下勿輕忽。即使是三陰性乳癌,及早診斷和治療,也有機會殺絕腫瘤。尤其以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來說,研究發現,先給藥再手術,能達到腫瘤完全緩解、降低復發率的好處。
華人健康網
2022-07-27 17:34
風生活
健康
明明沒有抽菸習慣,三姊妹一年內卻相繼罹患肺癌!醫師曝關鍵原因,1種人要小心
一家人在一年內陸續罹患肺癌的機率有多高?中國浙江省紹興市就發生一起這樣的例子,3姐妹都沒滿60歲,平常更沒有抽菸的習慣,結果卻相繼罹癌,找同一個醫生做了肺癌切除手術,讓她們的家人、鄰居都覺得不可思議。
黃子瑄
2022-06-27 23:42
風生活
健康
腹瀉、便祕、血便是大腸直腸癌?8大致命症狀快檢查,醫警告:有家族病史、肥胖要小心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為維護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補助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今健康
2022-03-31 18:18
風生活
健康
胸部紅一片她以為是濕疹!醫一看搖頭「乳癌吃到皮膚」:9大危險因子中了4個
台灣女星朱芯儀日前勇敢證實自己罹患乳癌,喚起社會對於乳癌的關注。外科名醫江坤俊指出,曾經遇過一名女患者,她原以為乳房旁出現的紅塊只是「濕疹」,一直到連乳頭也凹下去後才覺得不對勁,沒想到檢查後發現罹患乳癌。
李紹瑜
2022-03-12 00:30
風生活
健康
咳嗽超過2週小心是肺癌!6大致命症狀不容易發現,醫提醒8種人沒抽菸也會中標
肺癌位居十大癌症第二名,但症狀在早期卻不容易被發現,且不少患者甚至根本沒有抽菸的習慣,往往確診時感到錯愕。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肺癌早期症狀雖然不明顯,但依然有跡可循,可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今健康
2022-02-25 22:26
風生活
健康
肝癌高居癌症死因第2名!醫師親授自我檢測法,手掌2位置泛紅「肝功能嚴重受損」
資深藝人蔡頭去年11月爆出罹患肝癌末期住院治療的消息,沒想到經紀公司於27日發表聲明,說明蔡頭於12月底因肝癌病逝了,讓不少人感到震驚與不捨。肝癌號稱是「沈默殺手」,每年可奪走近8000多人的性命,是台灣癌症死因的第二名,對此,外科醫師江坤俊傳授3招自我檢測法,讓民眾提早預防、接受治療。
黃寶萱
2022-01-28 22:19
風生活
健康
胰臟癌號稱「癌王」,發現時早已晚期!營養師揭6大高風險族群,多攝取9種營養素避免罹癌
胰臟癌一直以來都有高死亡率,由於不易檢驗,難以在癌症早期發現時治療,甚至有「癌王」之稱,也是台灣目前十大癌症第八名,到底該如何預防罹癌呢?對此,營養師宋明樺列出了6種高風險族群,教你從日常飲食中,攝取避免罹癌的9種營養素。
黃睿筌
2021-10-20 10:11
風生活
健康
子宮頸癌潛伏期長,一確診恐是末期!醫生揭女性必知5大罹癌症狀:做愛完會痛千萬要注意
隨著子宮頸抹片篩檢及HPV疫苗普及化,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還是有許多患者一診斷就是晚期子宮頸癌。
健康醫療網
2020-07-20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