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首頁
葛兆光 文章列表
#
葛兆光
約 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國際
兩岸
風書房
藝文
歷史
專欄
葛兆光專文:木材、煙草和一座橋─東亞與世界的連結
十世紀中葉也就是宋代以後,這個東部亞洲海域世界聯繫越來越緊密,彼此之間互相影響,也彼此交往。我們不說太大的事兒,按照時間順序,我來舉三個前人研究過的小例子:
葛兆光
2024-12-21 07:10
評論
兩岸
風書房
藝文
歷史
專欄
文化
葛兆光專文:跟著余先生,發現學術史的「暗碼」
編按:余英時在普林斯頓寓所的客廳,是知交友人、後學晚輩、意見領袖、落難書生常常造訪的地方。余先生與夫人總是開門迎客,關懷各人學思經歷,處境遭遇,也不吝交流,盡力幫助。2022年7月31日,余英時先生逝世一年之際,聯經出版主辦「回到余英時的客廳」線上紀念活動,邀請了曾經在余英時的客廳與先生談論學術、思考生活的好友與知交,延續對先生的思慕,探討仍在影響後世的學思貢獻。本篇文章為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在活動中的發言輯錄,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擬。
葛兆光
2022-09-11 15:00
評論
兩岸
風書房
藝文
歷史
專欄
文化
李孝悌專文:入世苦行余英時——如何在歷史學中創業垂統
編按:余英時在普林斯頓寓所的客廳,是知交友人、後學晚輩、意見領袖、落難書生常常造訪的地方。余先生與夫人總是開門迎客,關懷各人學思經歷,處境遭遇,也不吝交流,盡力幫助。2022年7月31日,余英時先生逝世一年之際,聯經出版主辦「回到余英時的客廳」線上紀念活動,邀請了曾經在余英時的客廳與先生談論學術、思考生活的好友與知交,延續對先生的思慕,探討仍在影響後世的學思貢獻。本篇文章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李孝悌在活動中的發言輯錄。
李孝悌
2022-08-27 13:40
評論
國際
風書房
藝文
歷史
專欄
葛兆光專文:箱根的環翠樓
環翠樓是有四百年歷史的著名旅館,是近代日本皇室和名人經常造訪住宿之處。館內還收藏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肇建民國的孫中山、影響一代人的民國文人梁啓超留頭的墨寶。
葛兆光
2021-11-02 05:40
評論
兩岸
風書房
藝文
歷史
專欄
葛兆光專文:與渡邊浩教授對談
渡邊浩,日本政治學者,法政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専門研究日本政治思想史、亞洲政治思想史,師從丸山真男(二戰後日本影響力最大的政治、思想學者)。2017年曾來台擔全中研院傅斯年講座,主題為「日本與中國的思想交錯─以19世紀為例」
葛兆光
2021-11-01 05:40
評論
兩岸
風書房
藝文
歷史
專欄
葛兆光專文:怎樣評價岡田英弘《日本史的誕生》?
引言:岡田英弘,(1931年1月24日-2017年5月25日),日本(右翼)歷史學者,專長為滿洲、蒙古史。其妻是同為歷史學家的宮脇淳子。王岐山曾對日裔學福山說,「去年有機會讀一本岡田英弘的歷史書……他對於蒙古的歷史、對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地區的微觀調查做的很好,對於民族語言學有很深的功底……」當然,學界對其評價自有仁智之見。
葛兆光
2021-10-31 07:10
新聞
國內
歷史
愛之深責之切!余英時對中國的「天人交戰」 葛兆光:感性卻又客觀
近日辭世的史學大師余英時一生研究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認為,余英時其實就是嚴復、梁啟超、胡適之後的通才,以歷史研究關懷中國現狀,也不將古今、中西當成絕對的對立,同時清晰的區分了什麼是政治中國、文化中國,也區分了什麼是祖國、國家、政府。
羅立邦
2021-09-04 21:51
新聞
兩岸
國內
藝文
思沙龍》為何新疆、西藏不認同中華意識?葛兆光:中國這樣做,反強化各民族自我認同
中國強調的「中華民族」意識,碰上境內各種少數民族,如何產生作用?歷史學者葛兆光10日出席思沙龍講座,對於聽眾提問表示,少數民族跟中華民族,包括新疆、西藏、蒙古目前都出現認同問題,但根本來說是制度問題,當制度能給人安全、幸福與尊嚴,民族身份就變得次要,但中共一方面強調中華民族,卻又無形強調各民族的自我認同,像有少數民族高考可以加分等政策,就會讓少數民族的自我意識增強。
吳尚軒
2019-08-11 09:10
新聞
政治
兩岸
國內
藝文
歷史
思沙龍》從新疆、西藏到港台日韓,中國為何總和周邊處不好?葛兆光:原因可追溯到宋代的澶淵之盟
「中國」是什麼?時至今日,在世界舞台享有一席之地的中國,從新疆、西藏、香港,乃至台灣、印度、日韓⋯⋯內部、周邊甚至國際的摩擦、衝突未曾少過,為何中國面臨如此矛盾?歷史學家葛兆光認為,一切都要追溯到宋代的澶淵之盟,以及往後的三個變化,才形塑出現今東亞的國際局勢。
吳尚軒
2019-08-11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