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首頁
證交稅 文章列表
#
證交稅
約 50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新聞
政治
財經
證交稅難逃衰退?財政部揭首季年減52億「關鍵」:今年報稅延長也有衝擊
美國對等關稅海嘯席捲全球,上周全球股市慘遭血洗,財政部15日公布上(3)月全國賦稅收入,其中證交稅單月實徵219億元,創下26個月來最大減幅。對此,財政部長莊翠雲今(16)日備詢時表示,股票市場與國際政經情勢高度連動,財政部會持續觀察;至於證交稅是否難逃衰退?莊翠雲也做出回應。
李瑋萱
2025-04-16 12:29
新聞
政治
財經
下班經濟學
證券投資
降證交稅能解台灣危機?他除減稅外再獻一計:說要學越南「談零關稅」是廢話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揮動「對等關稅」,將對台灣課徵32%重關稅,在總統賴清德6日提出5項因應策措施後,台股7、8日接連兩天重挫,失守1萬9000點大關,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前立委蔡正元批評,賴清德面對關稅危機只會東施效顰,台灣應該要減稅和擴大市場,而不是「至少還有音樂、潤餅、安心睡。」
李瑋萱
2025-04-09 09:49
新聞
國內
財經
證券投資
理財
債券ETF證交稅繼續停徵10年?金管會回應了
近年台灣ETF市場蓬勃發展,投信投顧公會提案建議繼續停徵債券ETF證交稅10年,金管會允諾,為促進市場發展、提升流動性,將適時與財政部溝通,建議繼續停徵債券ETF證交稅。
中央社
2025-01-24 16:50
風生活
國內
財經
經濟
2024年稅收超徵數字出爐!總稅收3.73兆元寫下歷年新高,比預算數高出4972億元
財政部今天公布2024年全國賦稅收入為新台幣3兆7308億元,創歷年新高,年增7.9%,較預算數高出4972億元;同時,受惠AI商機帶動相關類股表現,象徵台股動能的證交稅全年實徵2880億元、年增46%。
中央社
2025-01-13 17:15
新聞
國內
財經
證券投資
理財
趕在最後一刻,當沖降稅確定再延3年!明年交易會有影響嗎?財政部一次說清楚
當沖降稅措施今年底屆期,立法院2024年最後一次院會今(31)日三讀修正通過證券交易稅條例部分條文,當沖降稅延長施行期限3年至2027年12月31日止,優惠稅率維持千分之1.5。
林彥呈
2024-12-31 15:03
新聞
政治
國內
財經
前10月超徵「這麼多」進補國庫!證交稅破2400億 股票日成交值狂漲近5成
台股今(12)日收盤摜破2萬3000點大關,台積電(2330)一口氣重跌35元。財政部今(12)日公布全國賦稅數據,10月收入達新台幣3498億元、年增50.9%。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台股歷經起飛震盪,7月一度飆破2萬4000點,而反應股市動能的證券交易稅(證交稅),10月單月實徵213億元,年成長40.6%,已連18紅。
李瑋萱
2024-11-12 17:22
新聞
國內
財經
下班經濟學
證券投資
台股創高助證交稅連15紅 7月總稅收2165億元年增逾1成
財政部12日公布7月全國賦稅收入新台幣2165億元、年增11.5%。其中,人工智慧(AI)商機續旺,7月初台股飆破24000點以上的歷史高峰,吸引投資人大舉湧入股市,帶動證交稅單月實徵315億元、年增41.1%,連15紅。
中央社
2024-08-13 09:10
VIP
政治
調查
新新聞
證交稅、贈與稅差很大!郭智輝19億股票轉讓「高毅」 負責人竟是自己兒子
崇越科技董事長郭智輝出任賴清德政府520上台後的首任經濟部長,在上月獲提名以前,郭智輝將個人持有崇越股票共755萬4659股,移轉給「高毅投資籌備處」。身為崇越第二大股東,郭智輝在任部長以前移轉個人名下股票,應是為規避《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財產強制信託之規定,但有趣的是,接手郭智輝股票的「高毅投資」,竟沒有出現在崇越科技5月2日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之中;且「高毅投資」負責人郭冠宏是郭智輝兒子,去年5月底已取代父親成為崇越董事。那麼,郭智輝上任前轉讓股票的行為,到底是證券交易,還是財產贈與?
林上祚
2024-05-20 10:10
新聞
國內
財經
AI
高股息ETF、AI熱潮加持 證交稅連11紅 3月收291億創新高
財政部今天公布3月全國賦稅收入新台幣2391億元、年增11.3%;其中,3月台股受惠AI商機發酵,加上高股息ETF建倉買盤撐腰,加權指數突破2萬點,帶動證交稅實徵291億元、創32個月新高,年增65.6%,連11個月呈現年增率正成長。
中央社
2024-04-12 23:13
風生活
國內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經濟
證券投資
理財
AI熱潮帶動股市,7月證交稅衝破200億元、創近1年半新高
財政部今天公布7月稅收為新台幣1941億元、年減72%,主要是去年營所稅、綜所稅入帳時間點與今年不同;此外,由於AI概念股帶動台股交投熱絡,7月證交稅重返200億大關,實徵新台幣223億元、年增57.1%,均創1年半新高水準。
中央社
2023-08-10 20:00
新聞
國內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經濟
證券投資
理財
降稅助攻!台股當沖成交金額8年暴增25倍,這些股票最受當沖客青睞
台股市場近年表現亮眼,在降稅利多的助攻下,當日沖銷交易蔚為風潮,開放8年以來成交金額暴增25倍,已達整體交易金額40%。其中,又以股性活潑的生技醫療類股最常受到當沖客青睞,其餘年度則因市場關注話題更迭,不同類股各領風騷。
林彥呈
2023-07-26 07:50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經濟
觀點投書:電價調漲了,證所稅是否也該檢討了呢?
目前台灣的股市仍在歷史高檔的區間震盪,但成交量也開始大幅萎縮,2021年年底證交稅減半的政策展延,就是為了可以延續股市交易量的熱絡。但似乎目前成效有限,其原因不外乎物價飛漲導致生活支出成本擴張,一般投資人不願提出更多的資金進場;房價高漲,原先希望可以先把資金投入股市的人,只能先挪來付頭期款;股市位階也高了,股民要進場投資也怕怕的;現在世界各國也進入了升息循環的週期,這也讓一般的股民要考慮更多的成本了。
楊永綨
2022-06-30 13:40
新聞
國內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經濟
證券投資
台股真的沒人玩了?行情慘淡嚴重量縮,4月證交稅比去年大減92億元
今年以來股市動盪不斷,尤其近期行情慘淡,投資人縮手觀望,我國證交稅收年增率「連四黑」,而且減幅明顯擴大。根據財政部統計,4月證交稅實徵淨額153億元,比起去年同月大減92億元,衰退幅度高達37.5%,也比3月的218億元減少將近3成;累計1~4月實徵淨額65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49億元,年減18.5%。
林彥呈
2022-05-12 00:38
風生活
財經
下班經濟學
證券投資
當沖稅減半,為何長抱好股的人反被多收費?專家質疑:股東跟房東比較容易生病?
除息/權季到了,有個長輩問了我一個問題:「我知道股利超過2萬元要課健保補充費,如果我某股票股利是21,000元,那是針對超過部份課稅,還是21,000元全部都要課稅?」這個問題,坦白說我從未想過,主要還是因為我台股部位不多,基本上都是亂槍打鳥。但作為財稅系畢業生的我直覺反應是,應該只針對超過部份課稅(這其實是一種費用),否則會造成市場扭曲。
李華驎
2021-08-27 07:40
新聞
國內
財經
當沖降稅將修法延3年 稅率維持千分之1.5
當沖證交稅稅率減半優惠將於年底到期,行政院19日預計在院會討論修正「證券交易稅條例」。官員表示,草案定調當沖降稅優惠將延長3年,稅率維持千分之1.5。
中央社
2021-08-18 19:33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觀點投書:讓振興券多飛一會吧
經濟學101,Y=C+I+G+X-M。依台灣這兩年的情況來說,I投資和(X-M)淨出口不是問題,G政府開支,筆者沒有特別去調查,但依新聞的報導來說,應該不會是大問題,所以疫情爆炸以來,影響最大的就是其中的C消費了。
廖志文
2021-08-12 06:00
新聞
國內
財經
下班經濟學
台股當沖爆巨量 謝金河:股市變賭場、政府像在抽頭,第1季就抽到559億
台股22日創歷史單日成交新天量,總成交值高達7675億元,引起關注。對此,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在台股成交額出現7675億元天量、4847億元當沖巨量的時候,財政部及金管會應正視,政府應重視這個數字背後隱藏的問題。
羅立邦
2021-04-23 21:57
新聞
國內
財經
台股交易大增 1月證交稅212億元衝歷年單月新高
財政部統計,1月全國賦稅收入新台幣1874億元,年增20.9%;證交稅受台股交易熱絡帶動,表現亮眼,稅收高達212億元,再寫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03.8%。
中央社
2021-02-09 19:14
新聞
國內
財經
去年稅收短徵405億元 7年來首見
財政部12日公布去年12月及全年稅收情形。去年全國稅收新台幣2兆3804億元,年減3.6%,終止連10年正成長,為金融海嘯以來首見衰退;全年預算目標達成率僅98.3%,實際收入比預算編列少了405億元,近7年來首見短徵。
中央社
2021-01-13 08:27
風生活
國內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商業
證券投資
這個步驟決定你存股會不會賺錢!3月23日起,買賣台股千萬別下「市價」單
台股將在3月23日實施盤中逐筆交易新制,也新增「市價」下單機制。有法人建議散戶避開「市價」下單,也有專家認為,散戶可先用一張「市價」單試水溫。
中央社
2020-03-09 07:20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