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董事長,向來洞見觀瞻,最讓人懷念、稱道的,就是辜老,辜振甫,他為兩岸和平,做出歷史貢獻。但他的父親辜顯榮翁,則不僅讓日本無血開城,更對日中親善,做出巨大貢獻。依《辜顯榮翁傳》:1895年6月5日,辜君前往汐止,向日人提出請願書,稱臺北盜賊四起,希望軍隊,平定賊寇。有人認為:他是土匪首領,抑或義軍細作,他頓時熱淚盈眶說:「流淚無他,就因空費時間,怕臺北居民,無人拯救,望諸位迅速動身。」日人感其懇切,遂其所願;並經辜君勸說,避免夜間入城生變,於日間方進城,張貼布告,秋毫無犯,實乃保境安民之美談。今以「求和說」為侮辱,莫非海峽論壇,是「開戰大會」?且辜君舉措得宜,既有人謀,亦賴天助,若有一閃失,被當作間諜或義軍,功虧一簣,難保臺北先民,不遭池魚之殃?兩岸和平,就重防患未然,若兵臨城下,屆時誰敢出面,何處尋「辜老」呢?或謂:中國大陸軍機繞臺,逼我甚急,怎可媚共求榮?更要欽佩辜顯榮的遠見:他在日本大正末期,曾三次前往中國,為中日親善努力,會晤政要,魚雁往返,有汪精衛、陳儀、陳炯明、蔣中正,其中蔣委員長1935年的信件最為珍貴,其文采優美、措辭懇切,造詣深厚;且同年蔣委員長也贈辜君戎裝照,題字:「耀星先生」(辜顯榮字),可見情誼深厚。而當時可是918事變經過,對日抗戰前夕,硝煙尚存,血跡未乾啊!!怎不會有人為難辜君,稱其「賣日親中」?辜老念茲在茲,其後繼有人,辜董事長經商有道,出使有功,豈非德澤所披?今王前院長,雖無辜顯榮魁梧,振甫倜儻,然其「喬王」暱稱,則為兩岸共聞,試想:王君願意冒民粹之非議,抗嚴峻之情勢,支持都來不及,怎能厚此薄彼,「尊辜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