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配息新世代
財商講座
支持風傳媒
首頁
通識教育 文章列表
#
通識教育
約 24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投書: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教學倍感吃力
理想中的大學是充滿學術研究熱誠與知識傳承喜悅的殿堂,但現實中的大學,常是老師賣力教學,而台下學生宛如平靜湖面不起一點漣漪!許多學生在做自己的事情,滑手機或是戴上耳機看劇,遁入另一時空情境。若是老師暫停十秒鐘不說話,還會驚醒一些學生頭抬起來看看發生什麼事情。
李念晨
2025-03-27 05:30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軍事
觀點投書:看軍校課程擬刪除中國現代史有感
近期報載,軍校通識教育課程將刪除「中國現代史」改為「世界史」,刪除的原因,國防部給出的理由為課程過時或不符實際效益。
蔣世安
2024-12-08 06:00
地方新聞
新北
會晤柏克萊加州大學校長 侯友宜:強化通識教育鼓勵年輕人關心社會議題
新北市長侯友宜今(11)日受邀與柏克萊加州大學校長卡洛.克萊斯特(CarolTeclaChrist) 會面,就台灣高等教育及人才培育,交換意見,其中包括AI時代對文科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高教學生面對氣候變遷及社會公平,以及推廣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等。
李梅瑛
2023-09-11 20:58
新聞
地方新聞
台中
「如幻境」黃秋月創作展 即日起到12/6在修平展出27幅作品
為培養全校師生從容優雅的氣質並提升藝術鑑賞的能力,修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即日起到12月6日,在藝文中心舉辦「如幻境」黃秋月創作展,展出作品共27幅。開幕式活動11月11日舉行,修平師生參與踴躍,更有許多畫界先進同好前來祝賀、共襄盛舉,修平科大吳東昇副校長也親臨致意,場面隆重溫馨。
王秀禾
2022-11-13 03:44
新聞
地方新聞
高雄
觀光客友善旅遊體驗!黃柏霖、鄭安秝:成立交通、旅遊資訊平台、公廁APP
高雄市議會今(23)日舉辦「高雄市在後疫情時代推展觀光新作為」公聽會,由黃柏霖及鄭安秝議員共同主持,會中建議成立交通、旅遊等資訊彙整平台,並建立公廁APP,給予觀光客更友善的旅遊體驗。
徐炳文
2022-09-24 05:05
評論
國內
藝文
歷史
專欄
文化
鄭吉雄觀點:回歸語文教育評論大學國文的是與非
邇來大學國文興革問題甚囂塵上,各方卻沒有落實語文教育理論層次討論,十分可惜。首先,各方應該認清國文是「第一語言」(firstlanguage,L1,以下簡稱「一語」)而非第二語言(L2,二語),也要認清此「一語」的本質,在書寫是方塊字中文,在口語則是漢語語系(包括國語、閩南語/台語、客家話等)。不回歸語文本質,不談語文教育原理,而去辯論課程設置,未免捨本逐末。
鄭吉雄
2022-02-14 15:00
新聞
地方新聞
台北
2022首場全國椰林講堂圓滿落幕!共探通識教育碰撞AI新火花
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基石,該如何融入AI應用與雲端素養,培育連結AI與雲端之跨領域通才?由國立臺灣大學系統以及淡江大學合作於22日假國立台灣大學綜合教學館錢思亮講堂舉辦2022-1「全國椰林講堂」,在現場及線上與各界賢達齊聚,一同探討雲端、AI應用與通識教育碰撞下的新樣貌。本次論壇由總主持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莊榮輝理事長開場,向大眾闡述國立臺灣大學系統承辦教育部補助成立的臺灣教學資源中心,三年來於通識教育的深耕成果及未來展望。緊接其後的專題論壇以「當通識教育遇到AI雲端」為題,由淡江大學葛煥昭校長主持,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程海東講座教授與台灣微軟孫基康總經理專題演講。程海東教授提到通識教育對培育博雅「軟實力」的重要性,並探討當教育遇到AI、Metaverse的轉變與落差;他也表示「太多的未知必然改變通識和社群教育。不只是學生,各位老師們,你準備好了嗎?」勉勵各位老師一同因應教育的數位轉型,提升教學能量。孫基康總經理以「永續發展」為主軸,提到多年來微軟對AI的研究和投資,進而延伸至微軟如何實現企業社會責任,運用AI科技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包含降低碳排放、促進永續發展等。他最後引用微軟董事長納德拉的話「科技有其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那就是保護地球,並協助企業轉型以推動永續發展。」期許科技能賦能地球上的每個人,成就非凡。下午的座談則由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與淡江大學講座教授劉金源分場主持「通識教育雲地合一」及「通識教育精進計畫交流發表論壇」二場座談會,共13名專業人士及資深學者進行分享。其中,A場座談邀請到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潘先國總經理、輔仁大學謝邦昌副校長、國立中山大學博雅教育中心蔡俊彥主任、國立中正大學黃俊儒特聘教授、淡江大學教育學院潘慧玲院長一同討論,當通識教育遇到新時代的AI技術,會如何轉變及讓學生如何跨領域學習;B場則由淡江大學劉金源講座教授主持與8位資深通識教育專家學者一起行通識教育精進計畫成果發表及交流。最後藉由綜合座談,達到大專校院間相互交流、共促成長,提升臺灣的高等教育成效,讓現場及線上收播的觀眾們受益良多,更多精彩以及當日內容請至活動官網。
陳又嘉
2022-01-27 21:55
地方新聞
台北
2022全國椰林講堂高等教育論壇 「當通識遇到 AI 雲端」
臺灣教學資源平台定期邀請全國大學校院師長以及各界賢達,辦理「全國椰林講堂」高等教育論壇,共同探討教育時事,研商因應策略。本屆將於111年01月22日假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樓錢思亮紀念講堂舉辦,由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莊榮輝理事長以及淡江大學何啟東副校長統籌規劃,敬邀淡江大學葛煥昭校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程海東特聘講座教授、台灣微軟公司孫基康總經理以及多名資深專家學者,進行主題講座與座談,期能透過此論壇薈萃群賢,強化各大學校院間交流合作,提升高等教育成效。
陳又嘉
2021-12-30 15:57
評論
國內
專欄
科技
點教育》科學本來是人文!
現代中國大學制度是從西方引進的。大學裡文科(Arts/Letters)與理科(Sciences)分家的做法由來已久:1929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組織法》中明訂「大學分文、理、法、農、工、商、醫、教育等學院。」當時擔任教育部長的蔡元培採用的是德國模式,將大學宗旨訂為「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
諄筆群
2021-07-05 05:50
評論
國內
專欄
鄧鴻源觀點:從曉明女中的國文課到小野的童年故事
據報導,升學名校台中曉明女中,四分之一學生立志讀醫學系,然而最紅的選修課,竟是一堂國文課!
鄧鴻源
2020-11-29 07:00
新聞
國內
國科會人社營20周年 創始人朱敬一談破除「理工沙文主義」
2000年,時任國科會人文處長的朱敬一號召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眾多學者,創辦「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以下簡稱「人社營」),轉眼人社營今年已邁向第20年,現職中研院院士的朱敬一今(20)日受邀回台大分享「過去20年人社營想要反轉的是什麼」。
郭怜妤
2020-11-21 18:38
評論
國內
專欄
鄧鴻源觀點:通識教育為何如此重要?
日前天下雜誌說,當專業知識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新技能不出5年就慘遭時局汰換,放眼國際,哈佛、東大等世界名校都已將通識學分提升至畢業門檻的三分之一,但是台灣只有七分之一。
鄧鴻源
2020-11-08 06:3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點教育》他山之石探素養—以IB為例
「素養」究竟是Competency還是Literacy,108課綱似乎也沒有交代清楚,大夥帶著朦朧的美就歡喜上路。其實也無傷大雅,反正這是條探索之路,面向未來性的未知挑戰,邊走邊學也是一種策略。然而比較確定的,108課綱論述中不見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這也就罷了,因為教育領域專家、學者、老師的養成,多是建構在西方的架構。因此水波爐、氣炸鍋烤牛排可以侃侃而談,卻不了解甚麼是爆、溜、煸、煨、氽、焯。
諄筆群
2020-02-03 05:5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謝青龍觀點:目睹台灣通識教育十年興衰─兼記一所通識領航大學的殞落
日前有機緣至臺北醫學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參訪,眼見北醫大通識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僅教學資源豐沛、教師團隊專業熱忱、且課程規劃更兼具多樣性與系統化,在在均顯示出北醫大對通識教育的重視與投入。對於浸潤通識教育凡二十年的我而言,這本應是我喜見的通識榮景,但是,就在筆者與幾位通識教育界的先進交流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現況與困境後,才知北醫大的通識教育榮景,竟幾乎是台灣通識教育的特殊案例,再回顧自身所任教的南華大學目前的通識窘境,內心不禁為這十年來的通識興衰過程而唏噓不已。
謝青龍
2019-11-12 05:5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謝青龍觀點:論通識教育在台灣高教的格格不入
巴勒斯坦社會學家薩依德(EdwardWadieSaid,1935-2003)在其自傳《鄉關何處》(OutofPlace:AMemoir)中曾諷喻自己在當代社會裡的「格格不入」(outofplace為薩依德自傳的英文書名,本意是指對1948年之後便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和薩依德家族而言,在地理及心理上的失落與錯置感,中文版譯者彭淮棟先生原先就是以「格格不入」一詞作為該書譯名)。
謝青龍
2019-10-14 06:20
評論
國內
藝文
專欄
觀點
謝青龍觀點:從《通識在線》停刊再談台灣通識教育的困境
日前參加了一場《通識在線雙月刊》(以下簡稱《通識在線》)的停刊感恩餐宴,主要是因為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以下簡稱通識學會)在理監事會議上決議停刊《通識在線》,現任總編輯及副總編輯宴請歷年來的編輯及作者群。
謝青龍
2019-02-21 05:50
評論
國內
專欄
觀點
鄒川雄的高教遺言: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不可偏廢
Themindisnotavesselthatneedsfilling,butwoodthatneedsigniting.(心智不是一個需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木材)——普魯塔克(Plutarch)
鄒川雄
2018-05-06 06:20
評論
國內
專欄
周平觀點:板塊擠壓中的大學通識教育
筆者於70年代讀大學時,當時台灣尚未有通識教育領域和專責機構,只有共同科負責大學的國文、英文和其他共同科目。後來,在林孝信和黃俊傑等學者的大聲疾呼下,通識教育論述逐漸成立機構和有課程架構的實體。
周平
2017-09-30 06:20
評論
國內
藝文
專欄
觀點
文化
謝青龍觀點:台灣通識與哲學教育的結構困境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在《學院衝突》(TheconflictoftheFaculties,1798)中,曾將大學內部的學院區分為兩類:一是以神學、法學、醫學三個專業為主的「高等學院」;另一就是特指哲學的「低等學院」。這是當時大學的傳統,但康德認為高等學院既受政府與社會的支持,自不免易受到學院外勢力的干預與控制,反觀低等學院雖然沒有充足的社會資源,但也因此而保留了追求學術獨立與自立性的特質。
謝青龍
2017-09-24 06:50
評論
國內
專欄
黃藿觀點:失去通識理想,臺大還成其臺大否?
臺灣大學去年開始通識課程變更,據臺大康仕仲副教務長〈臺大朝向更深更廣的通識教育〉一文(以下簡稱康文)所言:「自105學年度起,郭鴻基教務長以此為基礎,將更多所謂專業基礎科目採計為通識學分,這部分新增的課程有130門,且持續拓增中。有更多可以採計為通識學分的課程納入,意味著修習更具彈性,舉例而言,學生轉系,或放棄雙主修、輔系時,已修課程可能可以採計為通識學分,不會有學分被浪費之虞。」
黃藿
2017-08-15 06:4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