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呆,容易走神,聽起來似乎總是負面的,我們總是聽到「分心有害」的論調。
想想從小到大,家長老師們總是教育我們要專心,告誡我們走神是個壞習慣;上課的時候,明明發誓要專心聽講,結果一個神遊,錯過的全是重點。
專心致志怎麼這麼難?我這麼愛發呆,這樣還怎麼走向人生的巔峰呢?
心理學家們關於發呆/走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就已經看到了走神的重要作用。
雖然不少的研究指向了走神的負面性如導致消極情緒、適應不良等,但是心理學家們也確實發現了與走神有關的益處。以下,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發呆和走神。
1、今天你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走神
在心理學中,走神、分心一系列有關概念等被定義為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心智游移是一種自我生成的、與刺激無關的精神活動,也就是說這種精神活動與當前的任務無關。研究表明,在我們清醒的時間裡,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心智游移。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我們的大腦確實無法總是專心致志。
研究者Jonathan Schooler曾讓被試花45分鐘的時間來進行閱讀,並在過程中測試他們走神的次數。結果發現被試平均走神次數達到了6.6次。
在我們的頭腦知道需要專心致志地參與研究的情況下,走神次數還如此之多,更別提當我們私下複習考試或閱讀一本書了。看到這,正在開小差的你是不是趕緊鬆了一口氣。
2、走神越多,創造力越好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Baird等人做了有關心智游移與創造力的研究。在研究中,被試被分成了三個組,所有被試都要完成兩次創造力測試。兩次測試之間間隔12分鐘,在這段時間里三個組執行不同任務來引發的不同程度的走神。
結果發現,在間隔時間之後,相對於第一次創造力測試來說,第二次測試創造力增長最高的被試來自走神程度最高的組。也就是說,大量產生的分神狀況可能就是提高創造力的原因。
Baird解釋說,在心智游移的過程中,大腦的執行和默認網絡(Executive and Default Networks)出現了相互作用。而在其他的認知過程中,這種相互作用較少。所以當思維漫遊的時候,很有可能是這兩個系統的碰撞促進了創意的「孵化」。
其次,心智游移的過程增強了無意識聯想加工(Unconscious Associative Processing),而這一過程促進了新奇的想法或者不常規的解決辦法的生成。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藝術家們總是會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就是跟他們本身的職業無關的事以尋求靈感,可能在不專注的時候,精神飛揚思維漫遊,靈感乍現的瞬間才會來的比較容易吧。
3、愛走神的人想的更遠
相關研究表明,走神的時間越長,人們看問題的角度可能越長遠。
延遲折扣(Delay Discounting)這個概念被廣泛用於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代表了獎賞的價值隨時間大打折扣的程度。
如果讓人們在一個更小但立即能得到的獎賞和一個更大但需要花時間等待的獎賞之間做出選擇,延遲折扣更高的人會更偏向於前者。這意味著,人們願意犧牲長遠目標來獲得短期利益。
心理學家Jonathan Smallwood研究了走神與延遲折扣的關係。在這篇2013年的研究中,Smallwood引發被試產生不同程度的「任務無關思維」(可以被理解為走神程度)。再測量他們的延遲折扣程度,如現在馬上得到500塊錢還是一周後得到800塊錢。
結果發現,任務無關思維越多的被試選擇一周後的800塊錢的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說被試走神的時間越長,越願意花更長的時間等待未來更大的獎賞。
這篇研究解釋說,個體走神的時候,腦海中所思所想是與外部環境相隔離的,比如正在完成實驗任務的你,可能分神思索著到底500塊還是800塊對你更有利。
這種自我產生的想法正代表了人們放開了對「此刻正發生的事件」的關注,避免了這些事件的干擾,從而將注意力放在與個人相關的問題上,更加耐心全面地思考這件事的好與壞以及如何選擇才能得到長遠的利益。
除此之外, 根據之前介紹的走神與創造力的研究,走神的過程中可能也會讓人們發現選項之外的更新奇絕妙的好主意。因此,愛走神的人也許可以製定一份充滿了新奇又克制理性的長遠計劃。(聽起來是不是很棒!)
4、你在走神的時候,正在解決問題
另外,走神的內容反映的是人們當前最關注的事件,可能是未解決的、令他擔心的或者希望達成的事。很多時候白日夢的發生是無意識的,我們的大腦似乎總是先於意識去坐立不安和躍躍欲試,比如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關注點就從數學公式游移到糾結了許久的要不要買健身卡的問題。
人的意識層面容量非常有限,同時處理幾種信息就可能將認知資源佔用,而無意識的容量卻是很廣闊的,所以走神的適應性功能之一就是連接意識與無意識,驅動那些令人牽掛的事主動湧現在個體的腦海中,讓人們有意識地去解決他們,這就造成了人們的走神。
除了上述幾個走神帶給我們的好處,關於它的研究還表明走神也許能夠增強記憶力、保護自我等等。
下次如果你被逮到在開會的時候開小差,你就可以故作深沉的說,我正在思維漫遊尋找靈感。
總的來說,走神是我們大腦生成的具有適應意義的自然產物,走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我們提高創造力,促使我們理智地做決定,提醒我們解決當前困擾著我們的事。
我們更希望那些漫遊的思維,能帶你探索廣袤無垠的宇宙,帶你碰撞出創意的火花,帶你感受思想遨遊的快樂。
1、Baird, B., Smallwood, J., Mrazek, M. D., Kam, J. W., Franklin, M. S., & Schooler, J. W. (2012). Inspired by distraction: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117.
2、Corballis, M. C. (2015). The wandering mind. Univ of Chicago Pr.
3、Leszczynski, M., Chaieb, L., Reber, TP, Derner, M., Axmacher, N., & Fell, J. (2017). Mind wandering simultaneously prolongs reactions and promotes creative incubation. Sci Rep, 7(1) .
4、Ottaviani, C., & Couyoumdjian, A. (2013). Pros and cons of a wandering mind: a prospective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7), 524.
5、Smallwood, J., Ruby, F. J., & Singer, T. (2013). Letting go of the present: mind-wander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elay discounting.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 22(1), 1.
6、Zedelius, C. M., & Schooler, J. W. (2015). Mind wandering “ahas” versus mindful reasoning: alternative routes to creative solutions.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834), 834.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愛發呆的人可比你們聰明多了)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