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持續制裁的壓力下,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正悄然搭建自己的半導體生態體系,被外媒揭露實際掌控11家晶圓製造廠,加上專門從事技術研發的工廠,整個集團實際運作的半導體工廠總數可能高達20家。
華為掌控20家晶圓廠橫跨全國
根據韓媒《TheElec》報導指出,華為控制的這些晶圓廠遍布中國各地,涵蓋記憶體與邏輯晶片製造,有部分更採取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營運,顯示華為正從純設計公司向IDM(垂直整合製造商)邁進。
其中至少5座工廠擁有7奈米以下製程的先進製造能力,分別是:青島芯恩集成電路(SiEn)、東莞光茂科技(DGGMT)、深圳鵬芯微集成電路(PST)、深圳鵬芯旭技術(PXW)、深圳昇微旭技術(SWX)。
其中,深圳鵬芯旭技術由華為高層創立,為目前規模最大的先進製程晶圓廠;而青島芯恩則出自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之手,具有高度技術實力。
華為建「無名帝國」利用國資系統隱身
這些晶圓廠表面上與華為無直接聯繫,但從股權結構與人事背景可見端倪。例如,青島芯恩的股權隸屬於青島市國資委;東莞光茂科技則由東莞市國資系統控制。
而深圳地區的鵬芯微、鵬芯旭與昇微旭等公司,則完全由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持有,具備明確的官方背景。
儘管如此,產業界普遍認為,這些公司實際上就是華為的「白手套」,許多員工私下也認為自己為華為工作。透過這樣的安排,華為可有效規避國際審查與制裁,並悄然建構一個「隱形的半導體帝國」。
華為研發中心具量產潛力
這些晶圓廠不僅名稱與華為無直接聯繫,甚至會因應投資或股權重組而更名,以進一步淡化與華為的連結。報導強調,這些名稱背後的實際控制權才是關鍵。
除了晶圓生產,華為還設立大規模的研發機構,全中國共設有8家研發主體,總計擁有10座研發中心,其中部分設施甚至具備晶片量產能力。這意味著華為不僅加速技術突破,也逐步將研發與生產能力內部化,打造完整的半導體自給體系。
外界擔憂科技脫鉤加劇
華為透過分散法人、地方國資合作與高層幕後操作,成功在中國打造出一個幾乎隱形的半導體網絡,意圖繞過美國與盟國的出口管制與技術封鎖。 (相關報導: 台灣1上市公司宣布關廠!「70年老資歷」全數外移東南亞…68億賣光土地+廠房 | 更多文章 )
分析指出,若華為的IDM體系日益成熟,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高端晶片自主化,也將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科技脫鉤」現象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