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一周年的距離─當改革失速、對立成為治理旋律

總統賴清德(見圖)上任已滿1年,5月20日於總統府舉辦周年演說,其用詞趨向模糊。(資料照,民進黨提供)
目錄

賴清德總統就任屆滿一周年,總統府以一場簡短克制的敞廳演說,展現了這一年整體施政的輪廓:論述高於行動、語言遮蔽現實、亮點稀少而節奏失序。回顧過去一年的施政軌跡,從兩岸論述的轉調、重大施政的推進節奏,到內政操作的風格,都能清楚看見,呈現出的不是改革的推進,而是一套以權力穩固與敘事統御為主的政治工程。語言逐步成為治理的工具,實質內容卻在口號與論述的層層包裹下,愈加模糊。

歷史敘事領奏,政治語言凌駕施政內容

這一年來,政府治理的核心邏輯,已不再是政策能否帶動社會前行,而在於如何透過敘事設計,定錨情感,進而排除異議與多元解釋的可能。從「兩國互不隸屬」到「真黃埔/假黃埔」;從「中華民國祖國論」的語意遊走,再到今年三月提出的「賴十七條」,定性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皆是在語言上劃定界線,將歷史記憶與國家想像重新配置,試圖將泛中華民國的認同與主張一併收編進民進黨的敘事體系。對異見的處理,不再經由辯證,而是透過語言定義直接排除。

國安政策因此失去本位,不再專注於應對外部風險,而是成為內部動員的手段。當個別陸配言論被擴大為統戰標本,引發輿論焦慮與族群敵意時,真正攸關外事與國安單位的共諜案件,卻悄無聲息,無人為其擔責。當「國安」成為一切政治操作的遮蔽詞彙,國家作為民主共同體的呼吸,也逐漸失去了正常的節奏。

制度對話失靈,對立主導政治場域

民進黨執政以來,政治語言日益精緻,卻逐步取代制度對話,扼殺國家理性前行的可能。在野黨推動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及國會改革法案,無論內容是否周延,原應作為朝野政策協商的起點,卻在第一時間被定性為「仇恨動員」「國會亂政」,以情緒標籤取代制度辯論。

此外,罷免機制遭濫用為政黨動員的工具,行政資源悉數投入,社會代價卻由全體國民承擔。大法官提名遭否決後,不思調整更具公信力的人選爭取共識,轉而將矛頭對準立法院,利用國會對立情緒轉化為執政動員資本。這樣的執政節奏,以鬥爭取代協商、靠對立凝聚支持,不僅摧毀社會信任的土壤,也讓民主制度的成熟被無限延後。

民生承諾落空,政策節奏失拍

治國不應只有語言,更應回應百姓的生活體感。然而這一年,從經濟到社會政策,施政節奏屢屢失衡,承諾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逐漸擴大。

選前宣示的「四大和平支柱」未見落實,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裹足不前、加入CPTPP推進無聲;面對川普重啟關稅攻勢,政府卻在應對上缺乏整體戰略,只見錯手不及,未見布局縝密。

國防政策也未能穩步前行。潛艦國造原定四月海測未果,後續七艘的預算和效能備受質疑。社福政策更是重災區。「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實際面臨護病比入法無望、健保點值難保的困境;「投資未來世代」的承諾,在少子女化惡化、出生人數跌破萬人面前無所依憑。

在國際上,美中局勢日益緊繃,華府智庫圈連月示警應避免台海情勢升溫的誤判風險,然而賴政府未提出具體策略定位自身角色,無法有效爭取加入區域經貿整合,亦難以回應當前的地緣風險與挑戰。

信任是國家之本 撕裂不該是治理之法

台灣此時所需要,一位穩定清明的領導者、一個願意守信的政府。政治承諾若成為權謀算計的裝飾,終將耗盡人民的信任;而權力,若不能修補裂縫、異中求同,便不再具備其正當性。

誠如總統所言,民主不靠仇恨動員,但當政治語言成為治理的主旋律,當團結之名成為分裂的手段;當政治話語不再為人民解憂,而成為互相攻訐的工具,人民感受到的,是與國家日益加深的距離,是彼此愈發難以理解的社會。

一年過去,從「民主和平、創新繁榮、公義永續」的承諾出發,我們走到了信任稀薄、制度疲乏、社會撕裂的此刻。人民不需要更多口號,也不需要更多對立;我們需要的,是一份願意向人民負責的誠懇,是能夠修補裂縫的政治。

真正能讓人民安心的,不是誰占據了言語高地,而是誰願意蹲下來,在這片裂縫密佈的土地上,為人民重築一座可以安居的家園。國之大者,從來不是誰贏得一場勝利,而是誰能為這座島嶼,守住一份不願分裂、不容欺瞞的信任。

*作者為民眾黨政策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