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婚合法化六年了,然後呢?賦權一刻的狂喜、分手後的心碎、「隱婚」的危機和平淡生活中的挑戰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婚姻平權而走」遊行,資深同運人士祁家威參與(余志偉攝)

在台灣南投擔任性別及多元議題專職講師的余靜葭與前妻相識相愛近20年。她說,早在2017年她們就在親朋好友前舉辦了一場私人婚禮。

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第二年,兩人正式登記結婚,但結婚一年多,期待的婚姻生活黯然收場。

「那時我想,若能在一起十多年,就定能走一輩子,」余老師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回顧兩人之間情起情落與生活點滴,仍不時眼泛淚光。

「結婚前覺得很熱血,覺得藉著婚姻告訴大家我們(同志)也可以結婚,結婚後覺得好自豪,但離婚後心底就覺得自卑,為什麼會這樣(的結果)?」

2019年5月24日,台灣立法院通過同婚專法《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正式承認同性婚姻,成為亞洲首例。

過去六年,台灣的LGBTQ+社群經歷了最初的狂喜,面對婚姻破裂後的心碎,社會接納上的落差,出櫃與否的糾結,及這一切帶來的挑戰和考驗。

台灣同婚專法通過的當年即有近3000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根據台灣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去年發布的最新官方統計,截至2023年底,台灣累計超過2.5萬人(約1萬2千多對伴侶)登記同性婚姻,其中女性近1.8萬人。女性同婚登記人數是男性的2.32倍。

官方統計也顯示,同志離婚數近年緩步上升,2019年有110對伴侶離婚(2944對結婚),2023年增至783對(3183對結婚),自2019年起至2023年底,共有約2400對同婚伴侶離婚。

愛經不起考驗?

對今年40歲的余老師來說,婚姻經營並不容易,同性婚姻尤甚,選擇離婚背後有更多拉扯。除了經濟及生活相處問題,她認為更深層的原因是家庭壓力。

在台灣同婚合法化前,前妻因擔心被同事認出,拒絕與她在超市同行,「她都說,我先在門口等妳」。但同婚通過後,前妻認為法律認可婚姻,才願意較公開兩人關係。

然而,婚後兩人租屋在前妻「婆家」不遠處,並共同購買一處預售屋,但前妻為了讓生活「看起來正常」,多數時間選擇住在「婆家」,每週二人世界的相處時間僅剩週末48小時。

余老師表示,自己是獨生女,父母與親友支持她結婚成家。但前妻來自台灣南投觀念較保守的傳統家庭,母親堅決反對這場婚事。2017年雙方私下舉辦的婚禮,前妻家人僅有一位兄長參與。家庭問題影響婚姻,壓力似乎從未遠離。

「當時,我懷疑買房子是否只是為了滿足她置產的心願或想像?」余老師說。

前妻的舉動讓余靜葭自我懷疑:為什麼買了房子仍不夠?之後,加上兩人親密關係的不協調、言語衝突與隔閡加深。這些促使余靜葭在2021年6月提出離婚:「問題太多,我終於無以為繼,」她說,語氣仍帶傷懷與自責。 (相關報導: 華府槍響震盪以巴僵局!以色列外交官情侶遭近距離槍殺,兇嫌高喊「解放巴勒斯坦」 更多文章

余靜葭與前妻在2006年中部求學時相識。一路走來,雖經分合,她心中始終懷抱相守一生的希望。2017年,為結束遠距離戀愛,她搬到農業為主的南投縣,準備與前妻共築未來,並趁同婚運動熱潮,與志同道合的社運團體合作,舉辦民間贊助的婚禮。她提到當年婚禮的喜餅內藏一封聲援同婚合法化的文章,象徵兩人對未來婚姻之路的期許,眼底仍帶一絲懷念往事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