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國寶級作家愛特伍將在9月10日發表新作《聖約》,這是她的反烏托邦經典小說《使女的故事》出版34年後正式推出續集。《使女的故事》於2017年改編影集後大受好評,愛特伍根據影集中的3位重要角色加以延伸,以嶄新角度述說極權國家中不同的女性故事。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下稱《使女》)於2017年由美國網路影視平台葫蘆(Hulu)改編成同名影集廣受好評,獲得第75屆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劇集、戲劇類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作者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將在9月10日出版續作《聖約》(The Testaments,暫譯),全球讀者與影迷都引頸期盼。
睽違30餘年續作,從不同角度切入
雖然小說極受歡迎,愛特伍過去30多年來始終拒絕創作《使女》續集,她曾表示,她認為自己沒辦法再次重現主角「奧芙弗雷德」的聲音。但如今已79歲的愛特伍說,她發現還有很多「使女」之外的角度值得書寫,決定再次一探基列共和國的未來。

《使女》於1985年出版,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左右,由於環境污染與戰爭讓出生率驟降,美國遭逢政變,成為宗教極權國家「基列共和國」,女性被完全剝奪財產、工作與教育機會,只剩下採購、家務、生育等功能。主角瓊恩(June Osborne)被強行分派為「使女」,改名為奧芙弗雷德「Offred」,唯一任務就是替不能生育的主教夫人誕育子嗣。「Offred」由英文表示所屬關係的「of」和使女所服務主教的姓氏「Fred」組合而成,連姓名也被剝奪。
由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之後,各州紛紛重啟嚴格墮胎禁令,女權團體因此多次穿上紅袍、白帽的「使女」裝扮,抗議政府侵犯身體自主。《使女》也一度重返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排行,更長踞英國《周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暢銷排行榜達16周,銷量比前一年增長670%。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透露,《聖約》背景年代將設於基列共和國成立15年後,但瓊恩在書中只有三句台詞,不再是故事焦點。
(爆雷注意!以下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據報導,《聖約》將有三條交織主線,第一條故事線的主角為瓊恩替主教夫人生下的女嬰「妮可」(Nicole),妮可已成為16歲少女,生活在自由國度加拿大。在影集中,瓊恩成功託人將妮可偷渡至加國,由同樣逃到加國的瓊恩丈夫與好友一起撫養長大。
第二條故事線的敘述者為20多歲的阿格涅絲(Agnes Jemima),她的本名是漢娜,政變時僅有5歲,是瓊恩與丈夫的大女兒。瓊恩被基列共和國軍隊帶走後,漢娜也由一個主教家庭收養並改名阿格涅斯。
第三條故事線的主角則是莉迪亞嬤嬤(Aunt Lydia),她和其他嬤嬤在基列共和國擔任類似「教官」角色,專門管理使女、馬大(家務女傭)等下層女性階級,教導她們服從原教旨主義的聖經規範,甘於成為無條件順從丈夫與國家的生育機器。根據報導,莉迪亞嬤嬤在《證據》中,將因為基列共和國日漸腐敗,暗自與地下反叛組織「Mayday」合作。
莉迪亞嬤嬤的角色在原著小說並不顯眼,只是忠於神權體制的國家機器。但在影集中戲分相當多,她誠心相信犧牲部分自由是人類存亡的「必要之惡」,她有義務以冷酷無情的肉體刑罰教引導使女走上「正途」。莉迪亞嬤嬤在劇中多次流露對使女的關心和憐憫,成為全劇最複雜、具衝突感的角色之一,演員安陶德(Ann Dowd)也因此獲得艾美獎最佳劇情類影集女配角。
初版一刷50萬本
《時代》雜誌(Time)報導,《聖約》在美國初版一刷將印製50萬本。在全球紙本書銷量不斷下滑的今日,美國書籍一刷賣上3萬本已算「銷量不錯」,可見出版社對《聖約》的信心。出版當天,愛特伍將在倫敦接受公開訪問,全球1300間戲院已經預訂全程直播,堪比巨星待遇。2019年9月19日出刊的《時代》雜誌也將以愛特伍為封面人物。
《聖約》在9月4日也入圍小說界大獎英國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決選名單,得獎人將於10月揭曉。《使女》也曾在1986年獲得曼布克獎。

愛特伍以長篇小說聞名,《使女的故事》是其最廣為討論的小說之一。她也是優秀的詩人、評論家與社運人士,作品被譯為30多種語言,廣受全球讀者歡迎。多年來愛特伍都是外界預測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的熱門人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