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震驚世界的日本東北311地震,與福島核災事故,已經過了6年。以陶器「相馬燒」聞名、離福島第一核電廠僅有約8公里之遙的小鎮「福島縣浪江町」,就在前陣子完成了基本道路重建工作,並清除了町內的輻射污染物。官方確認無輻射之虞後,在3月31日宣布,浪江町內包含市中心的部分地區,從高輻射污染地區中除名,重新開放民眾回到闊別6年的家園生活。
浪江町正積極從震災中復興,重振「大堀相馬燒之里」的名號。(盧逸峰攝)
木造房舍的受損情形格外嚴重,災區有非常多這樣的房舍等待拆除。(盧逸峰攝)
封印6年的小鎮 重新對外開放
在斷垣殘壁的慘狀中,見證大自然透過地震、海嘯對人類社會的反撲。(盧逸峰攝)
從仙台搭乘往南相馬市「原ノ町」的普通車、再換乘由「原ノ町」開往「浪江」的普通車,歷時約1個多小時,途經許多路段都曾在海嘯中被摧毀,因此可以看到許多道路重建的景象,當中也有車站貼出「歡迎回家!」的告示,為重返家園居民帶來一份溫馨。終於,這輛乘載了4位乘客的短編列車抵達終點站「浪江」。
等了6年,終於再度有火車開往浪江町,駛過的每一個災後重生的車站,都串聯起了東北人的希望。(盧逸峰攝)
東北地區的電車內,都貼著當發布海嘯警報時,乘客的因應措施。(盧逸峰攝)
原本繁華的商店街 突然人去樓空
浪江站位於浪江町的市中心,原本擁有繁華的商店街,雖然人口不多,但小酒館、料理店、服飾店、藥房、各科診所、銀行、醫院、旅館等一應俱全,商店街的招牌依舊高掛著,只是街上已人去樓空,而環伺四周,皆是倒塌、傾頹的房舍等待工程單位拆除。從料理店散落一地的餐盤、診所玄關的拖鞋、棄置店內的衣物,彷彿置身於2011年3月11日,警報四起、居民連忙逃難的那個當下。
是街上已人去樓空,而環伺四周,皆是倒塌、傾頹的房舍等待工程單位拆除。(盧逸峰攝)
倒下的電視機、家具,可見當時的撤離多麼倉促。(盧逸峰攝)
然而,鎮上的幾間銀行外觀都保持良好,並沒有竊賊破窗闖入的痕跡,可以看出日本人遵守秩序的性格,透過窗子窺見銀行內的文宣,可以看到平成23年(西元2011年)的字樣,時間就從那一天起停駐。在浪江町的各個角落都還可以看到許多用藍色帆布隔離地面、用黑色大型塑膠袋包覆的物體,這些應該就是尚未移除的輻射污染物。在路上信步走著,廢棄的腳踏車、斑駁的看板還殘存一些生活的氣息,但其實幾乎遇不到其他人,只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街坊裡迴盪。
(相關報導:
「輻射對健康和環境都有影響」實際走訪車諾比、福島 美國學者:動植物都受到基因損害
|
更多文章
)
木造房舍的受損情形格外嚴重,災區有非常多這樣的房舍等待拆除。(盧逸峰攝)
一間牙科診所的玄關,四散的拖鞋透露出地震當下的混亂。(盧逸峰攝)
課本、繪畫、鞋子…都還遺留在學校
走入浪江小學的校園,透過走廊的玻璃,可以發現學生的書包、餐具袋、鞋子等物品都還遺留在學校裡,課本、繪畫作品都安放在各自的位子上。彷彿剛剛才上過課、只是大家一起玩捉迷藏、暫時躲了起來。當下只能由衷企盼,每個書包的主人在都平安無事的完成避難,或許過幾天,他們就會回來把書包拿回家。
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小學走廊學生的物品甚至來不及帶走。(盧逸峰攝)
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小學走廊學生的物品甚至來不及帶走。(盧逸峰攝)
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盧逸峰攝)
公家機關率先投入 引領浪江町再出發
20170421-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盧逸峰攝)
從郵局到市役所途中,發現消防局、警局都已正常運作,警察局門口還貼著「感謝來自全國強而有力的應援!」的標語。另外,因為鎮上的醫療院所全數因為震災毀損而無法營業,所以市役所對面便直接建了新的診療所,以服務此處的勞動者與居民。可以看出,浪江町對於民生相關的基本服務有了準備,才開放民眾重返家園。
嶄新的浪江郵便局,讓小鎮重新恢復民生機能。(盧逸峰攝)
警察局門口貼著手寫標語「感謝來自全國強而有力的應援!」(盧逸峰攝)
浪江町役場也在四月重新開張,是災區重建的舵手。(盧逸峰攝)
集合了各式商店的臨時商店街,為浪江町注入新血。(盧逸峰攝)
拆除整改、房舍重建的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盧逸峰攝)
目前的開放區域只是浪江町復興的第一步,幅員遼闊的浪江町,大約還有三分之二的面積被歸類在「歸還困難區域」,表示這些區域一年平均受到的輻射劑量,依然被檢測出超過50毫西佛的水準。浪江町未來除了持續努力讓更多居民重返家園,也訂出「承先啟後讓浪江町再生」、「從受災經驗中學習到災害對策與復興策略,並傳遞給全世界與下一代」、「重建所有町民的生活」三個基本方針,讓更多人能回到浪江,攜手為地方創生努力。
一袋袋輻射汙染物,不難想見這六年來除汙人員的艱辛。(盧逸峰攝)
浪江醬油炒麵,樸實的美味帶給人重新出發的力量。(盧逸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