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自2016年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旨在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實現低碳永續的電力結構。然而九年過去,這項原被視為「綠能未來藍圖」的政策,卻日益顯露出能源規劃錯置、成本失衡與政策現實脫節的結構性問題。
非核家園,卻成火電天堂?
根據官方統計,2025年第一季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僅約佔總量的14–15%,距離政策設定的20%目標仍有不小落差。核電除役造成的缺口,與每年用電需求的成長,幾乎全數仰賴天然氣補足,使燃氣發電比例從2000年的10%,飆升至當前的47%。再加上燃煤發電的佔比依然高達39%,形成「非核不減碳、火電不能刪」的尷尬局面。
更嚴峻的是,目前全台僅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大潭與永安),運轉已長年超出設計負荷,而預定補上的觀塘第三接收站最快要等到2026年方能啟用。在此期間,天然氣供應緊繃不說,電力安全亦持續承受高度風險。
當外界質疑此能源結構是否符合淨零碳排目標時,一張國際發電結構對照表(表一)說明了一切:台灣的低碳發電(核能+再生能源)僅佔17%,遠低於美國(42%)、南韓(40%)、甚至中國(38%)。在全球追求淨零轉型的當下,台灣不進反退,在全球環保評比中敬陪末座。

台電巨虧,誰在買單?
若要找出台電連年虧損的主因,不難看出是能源結構錯誤與政治操弄的疊加結果。
首先是高價收購綠電。為了拉抬綠能投資意願,政府訂下每度高達4.8至6.6元不等的收購價,遠高於台電平均售電價格。此外,由於太陽能與風電的間歇性特質,還須耗費鉅資升級電網、建置儲能與智慧表系統,導致系統整合成本節節攀升。
其次是沉沒成本近三千億的核四。這座興建超過30年、完工率逾九成的核電廠,因民進黨的政治干預遲未啟用,卻每年仍須編列維護經費;更遑論,民進黨長期杯葛能源公投,形同讓台電背上不發電卻要還債的沉重包袱。民進黨卻甩鍋給被逼迫下決策的時任總統馬英九。
最後,是大幅上升的天然氣發電比例,其發電成本為核電的2–3倍,價格波動性又高。在電價凍漲政策下,台電無法轉嫁成本,只能靠中油幫忙吸收部份成本,仰賴政府稅金撥補度日,造成財政與市場雙重扭曲。更諷刺的是,民進黨高層竟將「台灣電價漲幅比有較多核電的韓國小」作為政績宣傳,卻未提及這背後是用全民納稅錢補貼出的虧損黑洞。
國際對照:我們落後的,不只是核能
對比亞洲鄰國,台灣的能源戰略明顯走上岔路。日本在福島核災後重新評估能源風險,已明確表態重啟核電;韓國政府亦推動「核綠並重」,規劃至2030年將火力發電降至60%以下。中國不僅積極布局核能,還發展新一代快中子爐與鈉冷技術,2025年核電發電量預計將居全球之冠。
反觀台灣,除役核電、急建綠電,卻未考量地理條件與技術瓶頸。光電因土地限制難以大規模展開,甚至引發是否黑道介入的社會案件;離岸風電則受制於颱風、海象與高維運成本,加上儲能成本居高不下,使得整體再生能源無法穩定供應基本需求。
嚴格說來,雖然西葡萄牙、加州、澳洲等國都曾因為再生能源的供輸不穩定而造成大規模停電,但國際能源組織仍提出研究說明:只要能做好要價不斐的輸電儲能系統,就算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超過30%,也未必會造成巨大問題。但是,台灣顯然在沒做好準備時,就貿然關閉核能,這無疑是風險管理的重大缺口。
綠能轉型還是能源陷阱?
台灣能源轉型的願景,理應建立在務實、穩定與環境兼顧的基礎上。如今卻變成「反核成信仰、火電拼命扛」,在技術尚未成熟、基礎設施未完備前就強行推行非核家園,導致的正是電力結構失衡、財政負擔加劇、環境污染不減、國際競爭力下降。
2025年修法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理應為未來續用核能留下空間,無奈政治現實仍充滿不確定性。當民進黨仍在執政,多數民意是否能轉化為政策行動,更有待觀察。
與其繼續陷入非核/反核的意識形態鬥爭,或許該回到理性與專業層次的辯證:什麼才是台灣最可行、最安全、最永續的能源路徑? (相關報導: 風評:賴政府「真理部」揭牌運作?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臉書社團「哥老電力公司」創辦人,討論能源議題數年,現為科技研發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