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約60個城市發起反對仇視亞裔集會,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底特律、波特蘭等地。洛杉磯數百名亞裔在韓國城示威,參與遊行的台灣僑民說,30年來第一次看到亞裔如此團結。美國仇恨亞裔的歧視犯罪越演越烈,近日掀起一波高峰,亞裔老太太在路邊被隨機推倒死亡,超市的亞裔消費者結帳完畢踏出大門隨即被搶劫,嚇得住在加州的亞裔高齡人口不敢出門。
31%的亞裔美國人舉報遭受侮辱或種族主義譏諷
由於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3千萬人確診,現在造成美國亞裔人士面臨前所未有的恐懼處境,亦即隨機的仇恨歧視犯罪。一般將此令人扼腕的事件歸因美國人將中國視為造成新冠大流行的罪魁禍首,包括前總統川普的一些高級政府官員一般將新冠稱為「中國病毒」和「中國功夫」。美國的非亞洲人經常將亞洲人混為一談,因此將其反華情緒「禍延」其他亞洲血統的人。
反亞洲種族主義其來有自,不僅限於新冠大流行。2003年的SARS爆發也引起種族歧視,亞裔美國人被描繪成獨特的傳染媒介。即使在沒有新的傳染病的時期,美國也有基於仇外心理的反亞洲種族主義的悠久歷史。種族主義會影響每個年齡層,並且會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發揮作用。在過去的12個月中,有31%的亞裔美國人舉報遭受侮辱或種族主義譏諷,有26%的人擔心有人會威脅或人身攻擊他們,還有58%的人認為自開始以來反亞裔種族主義有所增加大流行。
「隱性的偏見」,老美對老中存有敵意
美國反亞洲種族主義並不是無中生有的,也許你到美國旅行,甚或移民美國多年,乃至老死美國的一輩子中,從來沒有遇到、感受到種族歧視這回事兒;最多只是曾經不經意地與老外對話時,被輕觸到民族「敏感神經」而稍微感覺到情感被「傷害」的經驗。但是,老美對老中存有夾雜因羨慕、忌妒,而轉為輕視、歧視的「隱性偏見」,至少是情緒,則是不言可喻的。這種大家都不明說,但確實存在的種族矛盾,常植因於一些事實,比如為什麼亞洲人比較有錢?為什麼亞洲人活得比較久?富不富有,很容易從日常生活看到,開名牌車、住豪宅好區的為什麼亞洲人多?更氣人的是為什麼亞洲人活得比較久?根據統計,在美國男性中,亞洲人和高危險城市黑人之間的平均預期壽命相差15.4年。對死亡率的分析中,這些人群分別構成了美國社會最富裕和最不富裕的男性。在美國女性中,相應的平均預期壽命差異為12.8歲,儘管最貧窮的女性群體是低收入的南部農村黑人,而不是高風險的城市黑人。
偏見、歧視乃至仇恨,從來是不講道理的
如果轉向國際環境,即使在最貧困國家與全球平均水平之間,也可以觀察到相似程度的預期壽命不平等:2011年,有19個國家的預期壽命比全球預期壽命低15歲或15年以上。 70年;全球平均水平本身比日本和瑞士的平均壽命低13年,而日本和瑞士是全國平均水平最高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
(相關報導:
「停止仇恨!」洛杉磯反種族歧視示威 台僑:30年來首見亞裔大團結
|
更多文章
)
從表面上看,美國人的預期壽命中的這些「不平等」現象是嚴重不公正的。但亞裔美國人比較富裕,比較長壽,並不是他們掠奪美國其他種族而得到的;美國的城市黑人及南方的農村黑人之所以貧窮,也「不完全」是被其他族裔人口的剝奪。這裡出現的「不公正」現象是否會受到嚴密分析審查是一個單獨的問題,但顯然並非所有的預期壽命「不平等」現象都是不公正的。例如,2010年,所有美國女性的預期壽命為80.9歲,而所有美國男性僅為76.3歲。而在這4.6年的男女預期壽命「不平等」中,很少(如果有的話)有人表示不公正。
但種族之間的偏見、歧視乃至仇恨,從來是不講道理的,而只是一種主觀的被剝奪感,至於為何被剝奪,不但仇恨者不加反省;被仇恨一方也往往莫名其妙。
種族歧視說來就來,法律是擋不住的
伍特·范登霍爾(Wouter Vandenhole)在對禁止歧視的國際條約進行討論時發現,「這裡沒有普遍接受的歧視定義」。實際上,核心人權文件根本沒有定義歧視,只是提供了禁止歧視理由的詳盡清單。伍特·凡登霍爾是一位人權與法律與發展學者。他在安特衛普大學法律系擔任人權主席。
關於歧視本身是什麼的問題,還有待解決。因此,只能從立法來阻止人與人互相歧視的行為,但種族歧視的行為說來就來,再嚴格的法律都擋不住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宣布:「法律應禁止任何歧視,並向所有人保證平等和有效地防止基於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的任何歧視,國家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第26條)。《歐洲保護人權公約》宣布,「應保障本公約規定的權利和自由不受任何歧視,例如性別,種族,膚色,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民族或社會出身,與少數民族有聯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
台灣已成為一個移民的國家,必須學習避免族裔紛爭
只要是移民國家,都會有族裔之間的偏見、歧視及仇恨的問題。台灣已經慢慢成為一個移民的國家,也必須正視並且學習如何避免這類的紛爭。內政部統計顯示,已經取得本國國籍及身分證的人口超過65萬人,佔臺灣人口的3%以上,若不分國籍視為一體,在數年前即已超越臺灣原住民的人口57萬人(2019年11月,約2.4%),為台灣第五大族群。台灣新住民(Taiwanese new immigrants)是中華民國政府對跨國通婚(包括1991年冷戰結束之後的大陸配偶)抑或其他原因取得中華民國國籍者的統稱。另截至2019年中,臺灣藍領(又稱外籍勞工)與白領(又稱外籍專業人員)合計已近77萬(均不含中國大陸籍)。台灣移民的來源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新住民的下一代都已經逐漸成為台灣動力的骨幹。目前臺灣並已有新住民擔任公職,包括第9屆立法委員林麗蟬(柬埔寨華人)、第10屆立法委員羅美玲(馬來西亞華人)、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胡清嫻(在臺越南人)等。我們看到台灣對原住民的權益保護,中央設有原住民委會,有原住民立委;但對於人數已經超過原住民的台灣新住民的權益保護及進一步地將其融入台灣教育、社會、政治各方面卻著力甚微。族裔之間的衝突不是看不見就不會發生的,而是都在等待一個觸發點爆發的。美國反亞裔事件正可給我們見微知著的警惕。
活在仇恨的氛圍及文化中會造成創傷後障礙症候群
受害於偏見、歧視及仇恨的人,不只限於那些街頭上直接受到攻擊的人,更嚴重地是長期在這種仇恨的氛圍及文化中造成的創創傷後障礙症候群(PTSD),甚至使人格扭曲。例如,在大流行期間,美國有色人種,特別是被汙名化的華裔,承受的壓力是很大的。美國臨床醫師一直在治療許多經歷了社會隔離導致經濟困難,以及被隔離政策壓抑的病人。在這些共同條件之上,許多亞裔美國人感到反亞洲情緒增加的壓力。在對他們的進行口頭攻擊或焦慮之後產生的身體健康影響,他們可能會有情緒困擾。醫師可以為亞裔美國人創造一個宜人的環境,並確定源於種族主義環境的症狀,以量身定制自己的做法來應對這一刻。醫師可以通過為病人提供治療和資源來減輕這些增加的心理壓力,從而解決這些症狀。
族裔仇恨行動利用起網軍,災難誰都跑不掉
在21世紀的前十年,諸如Facebook,MySpace,Twitter和YouTube之類的社交網絡新媒體技術開始改變全球個人和機構的社會,政治和信息實踐,引起了應用倫理學家和技術哲學家的哲學回應。社會紐帶或角色:族裔對族裔,朋友對朋友,父母對孩子,同事對同事,雇主對僱員,老師對學生,鄰居對鄰居,賣方對買方,和醫生到病人,都可以最短的時間進行動員。這些技術的倫理含義也並非嚴格地只是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服務用戶與其在線和離線社區,社交網絡開發人員,公司,政府和其他機構之間的複雜交互網絡,以及這些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多樣化關係,都可能因不同的動機和利益相互衝突。台灣的政客,尤其是台灣政府本身都帶動編列預算豢養1450網軍,這些沒有道德感的人只看見眼前的利益,給自己噓聲造勢,卻不知道一旦族裔仇恨行動也利用起網軍,無法承受的災難誰都跑不掉。
(相關報導:
「停止仇恨!」洛杉磯反種族歧視示威 台僑:30年來首見亞裔大團結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