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許毓仁今(29)日邀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計畫主持人Kent L. Larson(肯特,藍森)及其無人車推動小組成員 Chris Borroni Bird博士、Wolfgang Gruel博士、Michael Lin(林家樑)及Phli Tinn(鄭昭仁)舉行「美國推動無人車政策」分享會,同時科技部、交通部、經濟部及國發會等相關部門也應邀出席聆聽經驗分享。
許毓仁:推動台灣2018進入智慧交通元年
許毓仁表示,日前在立法院提出的《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管理條例草案》,目前已完成一讀程序,且獲得朝野29位立法委員的連署,交通部也允諾將在年底完成立法。許毓仁強調,希望藉由加速立法,讓台灣可以在2018年進入「智慧交通元年」。
許毓仁指出,自駕車擁有15兆元的產值,在歐美國家、中國、日本與新加坡等國政府都已編列預算投入此龐大市場,台灣雖有人才與技術,但受限於法規而遲遲無法展露頭角。林家樑也認為,在無人車的推動上,需要將政策、設計和科技一併討論。
Kent L. Larson:無人車推動應因地制宜
Kent L. Larson認為,無人車的推動應是因地制宜,各地政府需要事先清楚理解可能使用者的使用動機和目的,以及預測使用人口的規模及尺度,同時消費者使用的面向、所使用的載具和情境也必須同時被考慮。Wolfgang Gruel則提到,各地政府對於未來5年到10年間,城市的交通生活習慣是如何必須要有所想像。
使用者參與共同設計 減少反彈聲浪
鄭昭仁則以之前台中BRT為例,因為欠缺與同為用路人的行人和開車族溝通就匆促上路,人民沒有參與的機會,致使才會造成這麼大的反彈。Chris Borroni Bird博士也建議台灣政府,可以仿效德國漢堡推行無人車的經驗,邀請使用者參與共同設計,相信會是很適合台灣的作法。
鄭昭仁提到,當今歐洲多數城市的交通政策,都由政府補助鼓勵人民購買電動腳踏車,台灣卻還停留在運動腳踏車的思維裡打轉。他認為台灣在相關產業與技術有相當的優勢,應該思考如何將腳踏車電氣化,再藉由IC產業將腳踏車無人化,不但符合國際交通趨勢,更可以凸顯台灣產業的成熟。 (相關報導: 「無人車才是未來公共運輸主流」許毓仁:瘋狂蓋軌道是舊思維 | 更多文章 )
國發會:歡迎無人車推動小組來台試驗
對此,國發會產發處回應,歐美地區與台灣氣候條件不同,當地經常下雪而台灣屬於多雨型態,無法相提並論。同時,台灣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摩托車的問題,因此歐美經驗無法如法炮製的複製到台灣。不過同時強調,希望無人車推動小組未來在亞洲地區的試驗,以台灣為優先試行地區,政府方面會盡可能地提供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