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居家上班(WFH)的日子縱然充滿挑戰,有餘裕在社群平台分享自炊菜單、育兒追趕跑跳碰的你我,其實是這場疫情風暴下的「特權階級」。
今天的《世界走走》,想帶你看見那些必須出門上工,維持社會運作的人們、那些被迫全天候在家上班(work at home, WAH)的人們,以及根本無家可以躲避病毒的人們......
無法WFH的人:疫情下加劇的不平等
「要麼我待在家裡,賺不了錢;要麼我繼續工作,害自己或其他人得病。」
在台灣本土案例節節攀升之際,不少企業啟動遠端、居家辦公模式,但外媒也點出,仍有為數可觀的公司無視疫情升溫,要求員工進辦公室工作,顯見台灣多年來長工時、強調實體出席的職場文化並非一朝一夕可改變。
但能不能在家工作,其實還取決於你從事的職業:從抗疫前線的醫療工作者、24小時運轉的工廠作業員、到支撐基本民生需求的零售業員工、餐飲外送員......對於諸多產業而言,在家上班從來就不是個選項,疫情下受到的衝擊也因此不成比例。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數據,教育程度、收入水準越高,有能力WFH的機會也越大;反過來說,低薪、低學歷的勞工,在疫情期間更可能暴露在染疫風險下,卻往往缺乏帶薪病假等相應福利保障。
美國民間智庫「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研究更指出,疫情下無法居家工作者,無論是失業率或產生呼吸道症狀的比例,皆高於在家遠端上班的族群。無法WFH的族群所面臨的多重困境,在疫情爆發一段時間後將更加鮮明。

被迫WAH的人:家事又成為「女人的事」?
「我彷彿在一夕倒退為1950年代的主婦。」
這幾天,社群上流傳一張標題為「居家上班上課日常」的梗圖,媽媽整天的行程除了料理三餐、做家務以外,還充斥滿滿的「罵老公、罵小孩」,許多親子部落客的崩潰文也引發滿滿共鳴。
事實上,這些貼文雖帶有刻板印象,描寫的卻是不少媽媽、太太的疫情日常。
早在疫情爆發前,全球女性從事家務勞動的時數就是男性的數倍,但即便封鎖期間父母都待在家中,理應能平等分擔家務與停課後的育兒責任,多國研究卻顯示,疫情下的性平進程出現大開倒車的情況。
當老公關在書房裡上班,妻子必須在廚房邊工作、邊下廚、邊盯著居家學習的小孩;絕大多數家務勞動與育兒工作仍落到女性頭上,讓她們面臨龐大的身心壓力,甚至被迫中斷職涯。
「從清晨五點開始,到小孩在晚上八點半上床的這段時間內,我沒有一秒鐘可以工作。」在英國封鎖期間,育有兩名年幼子女的博斯沃思(Anna Bosworth)最後選擇辭職:「我是名女性主義者,但是在疫情之下,我失去了原有的選擇。」
除了家庭中的女性成員,疫情下被迫全天候WFH、WAH的還有原本就以家為職場的幫傭、看護們。 (相關報導: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 更多文章 )
從西班牙到中東富裕的海灣國家,都傳出雇主禁止(外籍)幫傭離開家門的情形,許多人甚至被苛扣薪資、雇主暴力相向甚至伸出狼爪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她們的工作負擔加劇,卻只能坐困在離家千里遠的異鄉無處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