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並不像川普那樣對媒體滿懷敵意,但是他受訪與發布記者會的次數遠少於前任總統,他一直覺得不需要有太多公開講話,這個事實讓新聞媒體失望……
就職美國總統一周年前夕,拜登19日下午走進白宮東廂大廳,舉行了正式新聞記者會。久違面對滿屋子記者,他先是回顧政府取得的成功:「這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但也是取得許多巨幅進展的年份。」接著,花費將近2個小時來回答有關新冠大流行、通貨膨脹等各種提問,整場約有一半時間像是傳統記者會活動,拜登按照預先安排的記者名單,一一點名各家記者、接受提問。
這是拜登(Joe Biden)總統任期內的第10場正式新聞記者會──遠遠少於近代任何一位前任美國總統。他正面臨許多危機,通貨膨脹率創40年新高,力推的投票權法案、1.75兆美元(約合新台幣48兆元)社會福利和應對氣候變化法案都在國會卡關,新冠病毒仍在蔓延,俄羅斯可能入侵烏克蘭。對於歐洲棘手的外交問題,拜登在記者會表示認為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但俄方「會後悔這樣做」。
民主黨政府的支持率持續下探,12日公布的奎尼匹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民調顯示拜登支持度掉到33%,比另一民調公司「五三五」(FiveThirtyFive)所做的43%支持度低許多。當被現場記者問及民調下降表明美國人不滿意其執政表現時,拜登直言不諱地回答:「我並不相信民調。」

當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CNN)記者澤萊尼(Jeff Zeleny)提問說,美軍撤離阿富汗的混亂和最近新冠篩檢試劑短缺,令許多美國人對政府能力感到擔憂,「你會做任何不同的改變嗎?還是你對你的團隊感到很滿意了?」拜登回答稱,他希望任期的第二年能改變作法,跟更多白宮以外的人進行交流。
澤萊尼的問題打開了拜登接受任意提問的開關,他開始隨意點名記者提問,但回答的語氣也變得相當直率,尤其是與福斯新聞(Fox News)的杜西(Peter Doocy)展開來回攻防。福斯新聞一直是批評拜登與民主黨的主流媒體,拜登說:「你總是會問我最好的問題。」杜西說:「我的問題裝滿了活頁夾。」「我就知道,」拜登說,「對我來說都沒有多大意義,儘管問吧。」
杜西問:「為什麼你在第一年就那麼努力引導國家往左派路線走?」「嗯,我沒有,」拜登回答說,「雖然我喜歡桑德斯(Bernie Sanders),但我不是他。我不是社會主義者,我是一個主流的民主黨人。」
拜登還讓保守派的《極限新聞》(Newsmax)記者羅森(James Rosen)提問。羅森向總統犀利詢問,為什麼有一項民調顯示,很大比例的受訪者質疑總統是否精神健康。拜登在聆聽提問時笑了出來,語氣直接地回答:「你們記者可以判斷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下一個。」
但羅森繼續追問,這讓拜登笑得更開了,一邊展現露出白牙的笑容,一邊聽羅森問道,為什麼許多美國人「對你的認知健康有著深刻的擔憂?」但問題問到一半,拜登的笑容就僵在那,他僅簡短地說:「我沒有答案。(I've no idea.)」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指出,當拜登開始對問題感到不耐煩,有時會突然宣布必須縮短受訪時間,否則他的助手會因為提問時間超過而感到不安。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等人也採用過類似迴避策略。
「拜登不是第一個因為預計問題不友好而使用各種藉口逃避回答問題的總統,」曾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的諾勒(Mark Knoller)說道,白宮看起來已盡可能減少舉行正式新聞記者會,「我認為拜登和他的高級幕僚已經得出結論,他沒辦法在記者會上好好表現。」
一年只有10場記者會,拜登為什麼會這樣?
最近,越來越多不分黨派的記者和新聞自由倡議者呼籲,拜登應該更直接地與記者接觸。不同於川普(Donald Trump)直接對新聞媒體開砲,拜登曾表示,民主都受到威脅之際,記者「對民主運作不可或缺」。但實際上,媒體接觸這位美國總統的機會卻總是受限。
上週,非政府組織「保護記者委員會」(CPJ)發布報告,為拜登上任第一年對國內媒體的態度、政府對全球新聞自由的支持度進行評分。內容雖稱讚白宮「幾乎完全扭轉前任川普為新聞業帶來的廣泛破壞與敵意」,但也批評拜登限制與記者互動。
拜登執政第一年舉行的新聞記者會(10場)和接受媒體採訪次數(22次),都幾乎少於前任總統。川普在第一年就舉行過22場記者會、歐巴馬(Barack Obama)27場。雷根雖然在1981年3月遭到暗殺未遂,之後減少了公開露面,但當年也接受了59次媒體採訪。
川普雖將媒體稱為「美國人的公敵」,但他在第一年接受了92次媒體採訪,許多都是在對他友好的媒體進行,但也包括經常抨擊他的主要媒體,例如《紐約時報》(NYT)和美國廣播公司(ABC)。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儘管拜登承諾在自己領導下,這屆政府將是美國史上最透明公開的政府,但接受CPJ報告詢問的記者和專家們表示,有關回應記者要求政府機構提供信息的部分,拜登政府「幾乎沒有改善」,而且有太多官員簡報和政府官員透露消息時,要求提供的信息只能引用於報導的「一般背景」敘述中,或不能署名是誰說的。

陶森大學(Towson University)政治學榮譽教授庫馬爾(Martha Joynt Kumar)最近公布研究指出,拜登雖然比前任總統更頻繁在公開場合回答媒體提問,但但花的時間較少,回答的內容都很簡短,也很少回應後續提問。而且,拜登與通常只在預定公開露面活動結束之後跟記者稍微閒聊。
「這有關一位總統想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庫馬爾說,「對於拜登來說,他想利用時間私下與記者交談其政策問題。」由於與記者的互動時間太短,以及在即席發言時容易出錯,庫馬爾說,拜登在很大程度上仰賴內閣和團隊來向外界傳達白宮的議程。「拜登覺得自己沒有必要一直發言,不僅他自己,整個政府都願意讓團隊代替他發言,」她說道。
當被問及拜登較少接受一對一採訪和召開記者會時,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反駁說,總統每週與媒體互動很多次,也接受記者提問。她指出:「我認為美國人民已經看到他有回答問題,他將繼續這麼做,這是他與媒體和公眾接觸的重要一環。」
CPJ報告的作者、《華盛頓郵報》前執行編輯唐尼(Leonard Downie Jr)認為,參加總統的記者會以及和總統短暫交談,是旨在報導華府和政府的媒體能夠深入提問和追問的唯一機會。雖然記者會具有炒作、讓政治戲劇化的潛在壞處,但也是美國人難得可以直接聽取總統意見的「寶貴」機會,也讓全世界見證自由民主國家的領導人願意聽取獨立媒體的棘手提問。
《華郵》指出,一名容易失言和給出錯誤陳述的政治家,若避免召開記者會,就能減少犯錯機會,但也提高每場記者會的重要性與罕見度。儘管19日下午的記者會已經很漫長,但拜登走出東廂時,身後仍有一大群記者向他大喊著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