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賴揆神邏輯?從一包狗食看美中貿易「戰」在台灣

中美貿易戰開打。(美聯社)

最近有二則新聞很有趣且有相關聯性,第一則新聞是3月31日某報的外電報導,裡面說加拿大有一家狗食製造商,推出一款不含中國成分(No Ingredients from China)的狗食,且就大剌剌寫在產品的封面上,果不其然,引來「強國人」的抗議,不過製造商回答的更妙,它們說很多中國客戶購買這樣不含任何中國成分的商品。

第二則新聞,則是大家現在最關心的「美中貿易戰」。相關新聞大概是說,4月2日中國針對稍早3月初美國對中國生產的鋼與鋁提高關稅,做出了回應,回應的內容影響貿易金額約影響30億美元,128個以水果跟豬肉為主的項目,但在中國回應之前,美國總統川普早就加碼所謂的301條款,將對中國約600億貿易量的產品提高關稅。為什麼這兩則新聞會有關係?

貿易金額600億美元,很多嗎?

600億美元,對一般人而言,看起來很多,再透過媒體與政客渲染,感覺好像很可怕,一場美中的大戰好像一觸即發,感覺世界末日快要到了,而台灣政府卻手足無措的樣子,一些人更是炒作賴清德院長在立委質詢時的回應,再多貼一個「幹話王」的莫須有標籤在賴揆身上。

但是,內行的人就會知道,這些看起來很可怕的數字,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在當今世界的貿易金額來說,根本九牛之一毛都不夠。

美中至今的爭議,最多稱之為貿易爭端,硬要成說貿易戰,那也是邊界上互扔石頭的小挑釁,為什麼?因為600億美元,若對應美國一年的貿易總額,約37,000億美元,占的比例為1.62%,可怕嗎?更不用說中國列出30億美元金額,包含128個項目來反擊,這數字更只有區區0.081%比例而已,很可怕嗎?當然不可怕,那種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態,遠比這些數字可怕得多。

事實上,中國的貿易總額也很大,也在37,000億美元左右,這還不含香港;在2013年到2016年,中國的貿易總額贏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美國則在2017年重新奪回冠軍寶座,所以,30億美元甚至600億美元,不只對美國微不足道,對中國來說也是小菜一碟。

以上,所謂600億美元的貿易大戰,還只是比較貿易總額(出口+進口額)而已,如果比較美國2017年的GDP金額:約18.7兆(萬億)美元,中國的GDP金額:約12.3兆美元,更是連一根汗毛都比不上,要用這麼低的比例數字,來推論美中經濟結構的改變,並牽動世界局勢,然後渲染成台灣的經濟會被拖垮,政府竟然無所作為,而扣上被動回應立委質詢的賴揆有「神邏輯」是「幹話王」,真的才是令人哭笑不得。 (相關報導: 風評:賴清德要釐清產業「含中成份」所為何來? 更多文章

論述邏輯是對的卻不考慮比例問題,只突顯論述的可笑

批評賴揆是「神邏輯」也好,陰謀論式的去推論美國是劍指「中國製造2025」也好,很多文章邏輯清晰,但卻沒有實際的數字能證明,即使有數字也沒有足夠的份量,甚至,反而顯示出寫的人對現有數字,可能連基本判讀的能力都不太足夠,這樣不合比例原則的文章反覆出現,我想才是台灣被這波貿易「戰」所波及而「戰損」最嚴重的地方,因為,這個「戰」的本質是來自於政治立場,而非基於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