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力抗川普貿易戰,「中國製造2025」到底有多強?解密習近平打造科技帝國的野望與罩門

2025年3月5日,中國奏樂隊成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為全國兩會(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排演。
目錄

去年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超過2.5兆美元,其中包括從美國進口的1640億美元。以中國的龐大人口與目前的經濟水準,顯然想要達到完全自給自足幾乎不可能。但以「中國製造2025」計畫為首的成就正在鞏固中國及其經濟實力,更成為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持續對抗川普2.0的雄厚本錢——《華爾街日報》21日刊出長文分析了「中國製造」的現況與挑戰。

10年前由李克強宣示啟動的「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製造業全面升級的大動作。不過《華爾街日報》並沒有從開始談,而是從美中第一次貿易戰期間的一場習近平演說講起。因為川普當年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後,「自力更生」的呼聲變得更加突出。美國開始收緊對中國的技術出口,並且還在醞釀更多限制措施,習近平在2018年5月底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並稱: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強『四個自信』,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要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後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牆』,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華爾街日報》說,「中國製造2025」當然是加強自主研發的重要事件,但在美中貿易戰之後,中國在許多戰略領域確實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某些個別項目甚至已能趕上美國:比方說中國的電動車躋身世界前列、人工智慧的新創公司能跟OpenAI匹敵、生物製藥研發領域不斷突破、先進的機器人設備在工廠裡到處可見、中國製造的貨輪主導全球航運市場、中國發射的數百顆衛星正在監測地球的每個角落。除此之外,中國也在糧食和能源方面追求更大程度的自給自足,並且繼續軍事現代化的腳步——這些成就都是中國對抗美國的底氣。

中國在許多製造與技術領域的進步,有效降低了中國商品和服務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依賴。新冠疫情後(2020年)的中國經濟成長仍守在2.2%,是當年唯一實現成長的主要經濟體,這讓中國官員們更為篤定,即使減少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中國經濟也能活下去。2023年,中國進口總額占GDP的比例降至不足18%,10年前這一比例約為22%。 (相關報導: 「我們的食物呢?」加薩走廊被以色列封鎖長達11週,200萬人遭遇空襲與缺糧的雙重危機 更多文章

習近平曾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規劃體制,非常適合贏得未來的科技競爭,因為國家能夠將資源集中到需要的地方。在拜登執政的時代,美國尋求與歐洲盟友合作,希望一舉切斷中國獲取半導體的管道。習近平2023年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期間曾表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他也屢屢要求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華爾街日報》認為,這些表態都隱隱然指出與美國發生衝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