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超過2.5兆美元,其中包括從美國進口的1640億美元。以中國的龐大人口與目前的經濟水準,顯然想要達到完全自給自足幾乎不可能。但以「中國製造2025」計畫為首的成就正在鞏固中國及其經濟實力,更成為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持續對抗川普2.0的雄厚本錢——《華爾街日報》21日刊出長文分析 了「中國製造」的現況與挑戰。
10年前由李克強宣示啟動的「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製造業全面升級的大動作。不過 《華爾街日報》並沒有從開始談,而是從美中第一次貿易戰期間的一場習近平演說講起。因為川普當年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後,「自力更生」的呼聲變得更加突出。 當美國開始收緊對中國的技術出口,並且還在醞釀更多限制措施,習近平在2018年5月底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並稱: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強『四個自信』,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要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後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牆』,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華爾街日報》說,「中國製造2025」當然是加強自主研發的重要事件,但在美中貿易戰之後,中國在許多戰略領域確實以更快的速度發展,某些個別項目甚至已能趕上美國:比方說中國的電動車躋身世界前列、人工智慧的新創公司能跟OpenAI匹敵、生物製藥研發領域不斷突破、先進的機器人設備在工廠裡到處可見、 中國製造的貨輪主導全球航運市場、中國發射的數百顆衛星正在監測地球的每個角落。除此之外,中國也在糧食和能源方面追求更大程度的自給自足,並且繼續軍事現代化的腳步——這些成就都是中國對抗美國的底氣。
習近平曾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規劃體制,非常適合贏得未來的科技競爭,因為國家能夠將資源集中到需要的地方。在拜登執政的時代,美國尋求與歐洲盟友合作,希望一舉切斷中國獲取半導體的管道。習近平2023年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期間曾表示「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他也屢屢要求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華爾街日報》認為,這些表態都隱隱然 指出與美國發生衝突的風險。
Money Talks 對於「中國製造」目前取得的成果,《華爾街日報》認為 主要在於能將大量資金投入到關鍵領域。中國去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就達到50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習近平2012年上任時的三倍。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中國的研發支出其實已經能與美國相匹敵。2000年至2023年間,中國政府的風投基金向9600家AI公司投資了近2000億美元。 除了中央政府, 地方的投資部門、私人風險基金、甚至是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科技巨頭也積極提供研發資金,支持那些與美國企業抗衡的中國AI公司(比方說智譜AI)。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的科技進展正在提升他們的製造業實力,中國公司購買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相當。在過去中國安裝的機器人約有四分之三來自日本或德國的製造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數據,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在2023年已攻下將近一半的本土市場。 在更為複雜精密的人形機器人領域,優必選(UBTech)等中國公司正在跟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Tesla)競爭。電動車廠正在讓人形機器人接受培訓、學習如何協同工作,用於分揀汽車零部件或將重型貨櫃放到貨架上。
優必選表示,該公司的3000多家供應商有90%位於中國,他們還選用DeepSeek的技術,輔助機器人作出更好的決策。
三門核電廠是首座採用AP1000技術而正式運行的發電廠。(維基百科)
在上海以南150英里的三門核電廠,2009年開工的前兩座反應爐來自美國的西屋電氣(Westinghouse),從關鍵零件到工程師都需要美國支援。但三門核電廠的新反應爐如今將完全採用中國技術,中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Hualong One)在興建成本和建設時程上都有明顯改善,也消除了美國可能拒絕對中國出售核反應爐的風險。《華爾街日報》指出,這意味著中國能在五六年之內建成採用「華龍一號」技術的反應爐,至於西屋電氣在美國最新建造的核反應爐耗時十多年才完工、興建成本也高得多。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除了提供政府補貼和財政支持,更希望推動新興領域的企業相互競爭、提高效率和創新能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和比亞迪(BYD)表示,過去3年總共獲得數十億美元補貼,但這兩家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支出已超過200億美元。在鉅額研發資金的加持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最近都宣布了新的快速充電系統, 電動車的充電時間可縮短至5分鐘。
(相關報導:
「我們的食物呢?」加薩走廊被以色列封鎖長達11週,200萬人遭遇空襲與缺糧的雙重危機
|
更多文章
)
《環球時報》通過中國長光衛星基於國產光學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的衛星影像地理資訊應用軟體「共生地球」看到,花蓮和平電廠確實有一座高聳的煙囪建築,該廠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和平工業區內,煙囪上畫有臺灣少數民族圖騰。(解放軍報)
在太空發展領域,中國政府積極優化改進國產衛星,這些衛星可以捕獲軍民兩用的圖像和其他數據。美國智庫去年針對全球最佳商業衛星系統進行排名,中國公司獲得5枚金牌——美國只獲得了4枚。獲獎的(Chang Guang Satellite Technology),最初是依附在中國科學院之下,靠著 3000萬美元知識產權起家。如今長光正在 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目前旗下已有117顆正在運行的衛星,號稱能對地表任意點位單日最高40次的重訪能力,甚至 成功獲取美國空軍基地最新型匿蹤轟炸機的影像。
在糧食與能源方面,中國目前擁有全球三分之二的玉米儲備(中國人口僅佔全球的17%),中國也建立了龐大的石油和金屬儲備;在金融領域,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範圍持續擴大,穩步推進 替代西方金融支付體系的結算體系;在軍武領域,根據五角大廈估算,中國的核彈頭儲備已突破600枚;在造船領域,中國船廠去年交付的船舶噸位已佔全球總量的53%(2002年僅佔8%,美國去年僅佔0.1% ),中國造船業的突飛猛進,也讓中國海軍的艦艇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習近平希望透過自給自足來應對外部挑戰, 這項政策顯然已經取得成效。
華為發表Mate 70新機。(翻攝Youtube)
在科技領域,中國企業正在強攻先進半導體的關鍵技術瓶頸。《華爾街日報》指出, 美國政府想通過出口管制限制中國獲得尖端晶片,但這種做法 反而刺激了中國在本土晶片生產方面的加速發展。華為發表的國產5G手機,曾讓美國驚嘆於中國的7奈米晶片製造能力, 華為目前則在加緊測試新一代晶片,企圖超越輝達H100晶片(2022年發表)的效能。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隨著中國晶片的製造技術持續突破,國產GPU(圖形處理器)的自給率將從2021年的11%提升到2027年的82%。
中國發展也有隱憂 《華爾街日報》指出, 在中國科技產業大力發展的同時,經濟領域仍有諸多挑戰。有經濟學家擔心,高債務水準和房地產價格下跌等結構性問題,正在抵消技術進步帶來的積極作用。 也有人批評, 「國家主導模式」本身就是問題的重要根源,畢竟其中的弊端( 財政浪費、詐欺、效率低下)屢見不鮮。清華紫光集團前董事長趙偉國,這個月才因為非法侵吞6500萬美元國有資產等罪名 被判處死緩。中國的電動車領域最初有500家企業爭相領取地方政府補貼,但大部分車廠 相繼倒閉,除非是拔尖的企業,即使存活至今往往也難以盈利。
(相關報導:
「我們的食物呢?」加薩走廊被以色列封鎖長達11週,200萬人遭遇空襲與缺糧的雙重危機
|
更多文章
)
前中國紫光董事長趙偉國(中)遭判刑。(翻攝自央視微博)
由於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已經嚴重拖累生產效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經濟學家表示,如果再不進行改革,中國在2031至2040年間的GDP成長可能僅有2.8%,遠低於過去10年6%的平均水準。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的經濟學家李·布蘭斯泰特(Lee Branstetter)表示: 「每個國家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即便像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也不例外」、「如果資源使用效率低下,長期來說將阻礙民眾生活水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