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吳媛媛:上一堂瑞典的思辯國文課

瑞典教育強調學生思辨能力的訓練。(Ann-Sofi Rosenkvist/imagebank.sweden.se)˙

每年的某個春日,瑞典的中學生們都要坐在教室裡參加全國期末考。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光是考國文一科——分為演說、閱讀、寫作三個部分——就得花上他們兩天。其中,寫作部分必須在 3 小時內完成兩篇作文。

這是「一場學力、耐力和體力的考驗」,旅居瑞典、在大學擔任講師的作家吳媛媛如此形容。

來看看某一年的作文考題:

1. 閱讀一則《瑞典日報》的社論,主題是「生產和浪費」。當今社會由於過度生產和浪費,出現了「反生產」的聲浪;然而社論作者認為,不斷地生產可以讓原料產生更多的價值,是現代經濟來義繁榮的途徑,雖然浪費令人遺憾,但降低生產量會對全球經濟會造成更大的衝擊。

請模擬報刊投稿,寫一篇辯論文回應此一社論,並提出論據說明自己的立場。

2. 閱讀一篇關於「怯場」的科普文章。文章指出,人類在公開演講、表演時感到焦慮,很可能是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本能。

請引用此文寫一篇投稿校刊的文章,討論社會越來越注重人們演講技能的同時,個人和學校如何面對和處理由此產生的心理壓力?

吳媛媛和丈夫都在瑞典擔任教師。因為考試時間漫長,學生通常會帶著冷熱飲和點心應考,而幾乎每一次期末考,他們都會見到學生因為過度緊張,考到一半嘔吐或是哭了起來,「老師們回收的答案卷上常沾上學生帶來的野餐,也沾染著不少學生的血淚。」

這些描述打破了華文讀者對北歐教育毫無壓力的想像。

2009至2010年間,為了精進自己的瑞典語,吳媛媛報讀了為成人開設的瑞典國文課,在一年之內把瑞典高中三年的課程修完。

她發現,與早年在台灣接受的教育相比,「台灣的國文課程其實是一門偏重純文學的文選課,也是充滿國族意識色彩的中華文化灌輸課」。但在瑞典,訓練學生思辨能力的「非文學類課程」,也是國文課的重要一環。

這一年的瑞典國文課,也帶給她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2022年4月,吳媛媛出版了新書《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細數瑞典的國文教育和教學案例。這本書是她在2019年出版的《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的續篇。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書封。(奇光出版)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書封。(奇光出版)

吳媛媛告訴《世界走走》,瑞典孩子在高中畢業那一刻,就被視作一個大人,滿十八歲獲得投票權時,就被視為獨立的公民。因此,在瑞典的教育體系中,「學校要教育出能夠獨立工作、思考的成人,也要教育出能夠參與社會民主進程的公民。」

知性與感性:語言和文學雙核心

「瑞典課綱把語文視作通往其他知識的基礎工具,」吳媛媛說,因此學校十分強調在表達、理解和思辯方面的語文訓練。

瑞典的高中國文課一共有三門,學生一年學習一門,依序以非文學類(non-literary text)、文學類(fine literature)和學術類三種文體為主。

高中第一年,為了學習非文學類文章的閱讀和寫作,學生必須博覽各領域的新聞、評論和科普文章,並練習書寫摘要文、辯論文兩大文體。 (相關報導: 吳媛媛專欄:瑞典的性別中立教養—「孩子們只是剛好是男性或女性的人類」 更多文章

兩種體裁的寫作訓練都有非常嚴格的行文規範和評分標準。舉辯論文為例,文章開篇就必須點明立場,「接下來的每一段都提出一個論點支持立場,各段開頭的第一句話必須總括整個段落,然後在最後一段再次總結全文,這個結構只要缺了一點,就會被老師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