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貓王已逝,搖滾不滅

美國總統尼克森與貓王(Elvis Presley),1970年(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近日音樂傳記電影「貓王艾維斯」在歷經波折下終於順利上映,並拿下了北美首週票房冠軍,可見儘管貓王逝世已45年,但其風姿神采依舊深深烙印在觀眾們的心中,本片也引起各方廣泛關注,在坎城首映時觀眾起立鼓掌12分鐘,創下紀錄。

對筆者而言,貓王是個特別的存在。筆者生於1998年,距離貓王離世超過二十年,與貓王的首次接觸就在家中倉庫中,隱藏許久的告示牌西洋經典老歌系列,其中收錄了貓王數首經典歌曲。對於一個從沒接觸過貓王音樂的人來說,他的嗓音是令人震撼的,並不僅是因為他發自內心的激情演唱,更令筆者感到意外的是貓王嗓音的多變性,從That’s All Right Mama到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再從Heartbreak Hotel到Suspicious Mind,實難想像竟都出自同一歌手的演繹,其演唱的多樣性的確不凡。

本片拍攝手法如同許多傳記電影般,由電影中的角色回顧,以倒敘方式講述了搖滾天王的一生,但特別的是敘事者是反派角色經紀人湯姆帕克上校,因此其戲份幾乎與貓王同樣吃重。在緊湊的剪輯、華麗的舞台效果與服裝設計中,帶出了一代巨星的美麗與哀愁。160分鐘,奧斯汀巴特勒飾演的貓王,舉手投足不僅神似,其自信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搭配老戲骨湯姆漢克斯飾演的湯姆帕克上校,初升的明日之星與老謀深算的商人,在天秤兩端激盪出的火花,見證了搖滾天王的興起與殞落。此外,本片更生動的刻畫了一個全面性的貓王,還給了貓王一個凡人的姿態,搖滾巨星卻也有平凡人的困擾。在各個表演片段中,有的使用了貓王的原聲,有的是奧斯汀巴特勒親自獻唱,經典與傳唱兩者並重,增添了電影的豐富程度。值得一提的是,貓王本人並不怎麼寫歌,他的絕大部分歌曲都是由別人所寫,他也時常翻唱別人的歌曲,包括最早期的Blue Moon of Kentucky到後期的Always on My Mind都是翻唱,但常使得該版本比原唱更有名些。

If I can dream!

其實貓王的崛起,有其時代意義,1950年初期的美國,剛經歷二戰的驚濤駭浪,本土無戰事的美國,經濟穩定發展,且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娛樂需求也逐漸提升。當時美國主要流行音樂可大致分為白人音樂與黑人音樂兩種,白人大多流行浪漫而曲調慢的歌曲,當時的熱門歌曲包括Patti Page的The Tennessee Waltz和The Doggie In The Window;黑人音樂則大多是R&B,但因為種族問題,所以在電台播放的比例不高。而這時融合了黑人音樂、鄉村音樂與白人臉孔的年輕人打破了音樂界的藩籬,迅速成為了風靡全美的搖滾巨星,約翰藍儂曾說:「Before Elvis, there was nothing.」足見貓王地位之重要性。 (相關報導: 「貓王」紅綠燈現身德國小城!紅燈手握落地麥克風,綠燈扭動身體玩搖滾 更多文章

We're lost in a cloud, with too much rain

或許在貓王演藝生命中,「成也帕克,敗也帕克」,帕克上校聽到了融合黑人音樂的白人少年具有開創性的曲風,便認定奇貨可居,堅決將貓王買斷,一步一步將貓王推上世界的頂端,在既合作又衝突的關係中,貓王也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但不可否認的是,貓王最終的結局是一個悲劇,但這到底是誰導致的結果卻永遠說不清了。或許在貓王進入演藝工作前,他母親對他的囑咐與擔憂,就已暗示了這個結局。從一個只為了去唱片公司錄製母親生日歌曲的男孩,變成今日的搖滾文化現象,這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已遠遠超過他本人所能掌控的,一切對藝術的追求、政治力的介入、種族的隔閡、金錢的誘惑、性的渴望等,對於一個初出茅廬,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而言,確實太沈重了。他成為了那無腳的鳥,只能不斷飛行,而最終他迎來的卻是妻子女兒的離去,酒精藥物的沈迷,終至無法自拔,而晚年被囚禁在賭城中永無止境的表演,光鮮亮麗的背後,卻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