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總統個性與制度張力一從蔡英文到賴清德的政治風格與罷免風暴

前總蔡英文和總統賴清德(右)呈現出顯著的個人風格差異。(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臺灣的總統制雖擁有一定制度分權,但在現行憲政體制與政黨結構之下,總統個人意識形態、決策風格與治理美學,仍對國家的內外走向產生深遠的決定性影響。即便身後有整體政務體系、智庫等,最終拍板定案與國家風格的定型,仍多取決於總統本人。

因此於軍事國安與兩岸政策面向,總統身為三軍統帥,國安會隸屬總統府,重大國防決策由總統定調;於對外戰略及國際政治面向,尤其外交、對美關係、WTO、CPTPP等,總統角色無可取代。至於價值路線與國家形象面向,是否擁抱進步主義、保守主義、民主價值等,總統個人風格亦及國家定位。

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位總統,便呈現出顯著的個人風格差異。

蔡英文出身法律與國際經貿體系,曾任WTO談判人員、陸委會主委,博士論文亦以國際貿易法為主。這樣的背景塑造了她偏重制度、程序、平衡與結構邏輯的治國風格。在她任內,總統職權明確聚焦於國安、外交與兩岸,行政院長則主責內政與政策執行,形塑出一種制度化的垂直分工。對外,蔡英文透過「戰略模糊」維持兩岸現狀,避免明言統獨,卻不斷鞏固與美日歐等民主陣營的聯繫,實務上則強調「國際結構下的可生存性,而非革命式路線」;對內,則推動如同婚、能源轉型、轉型正義等進步價值,穩定擴張民主自由的社會基礎,並避免劇烈內耗或政治撕裂。

整體而言,蔡英文的策略是對內凝聚支持、對外標示價值姿態。

然而,賴清德的政治風格則大異其趣。其人出身醫學與地方治理,行事明快、語言直白,個性更為剛毅強硬,立場明確,傾向務實獨派價值主張,傳遞出高度個人治理風格。雖說此種風格對內部政策推進效率有所提升,但相對地也可能將原本已高張的社會對立氛圍更加擴散。

賴清德執政下,其初期最大挑戰仍是如何在推進政策改革的同時,回應來自國會與社會的不斷對抗與衝突動能。這股衝突動能正好適逢國民黨內部在朱立倫試圖藉由傅崑萁等地方派系進駐、整合黨機器以壓制黨內異聲之際,國民黨為維持對外戰鬥姿態,遂於國會不斷拋出各項民粹式、短期取向的迎合型議題(例如租金凍漲、減稅補貼),激化對立氛圍,也間接催生了大罷免風潮,成為藍綠新一輪角力的焦點。

大罷免風潮,對三大政治主體而言各具意義。

對賴清德而言,這場「大罷免風潮」是一場政治節奏的反轉契機:在執政已滿一年、政策推動逐漸邁入深水區之際,來自反對黨的激烈動員雖構成政治壓力,卻也意外提供了重整正當性與鞏固核心支持者的機會。面對對立氛圍升高,賴政府得以更清楚區分自身作為「改革推進者」的角色,並反向揭露在野黨的「否決型動員」特性,重新奪回議題主導權。

對國民黨而言,這是一場「大海嘯」:自認掌握議題發球權,卻在民意現實中不斷流失中間與淺藍選票,激烈動員與全面對抗的戰術,讓其難以擺脫「只會反對」的政黨形象,甚至加速社會對其正當性的質疑。

而對朱立倫而言,這是一陣「東風」,可草船借箭:他或許並非發起者,卻可透過操作黨機器與補選提名掌握黨內人事重組,若罷免成功則可居功擴權,若失利亦可卸責於深藍與地方派系,在混亂中鞏固其黨內地位與提名主導權。

更深層的觀察為:這種政治對立環境下,可能使多項指標性內政議題「全面沉沒」。如能源改革、勞保重建、工程穩定、精緻教育、租房制度等,本應是行政策略與政策體系規劃的核心課題,卻在對立與標籤化民意操弄之下,實質淪為「政治提款機」,被政黨聲量與選舉利益反覆操作與抽空。

總結來看,政治對抗若持續強化,而缺乏制度性協商機制的修復,終將使施政與治理陷入惡性循環。能否重新建立跨黨對話平台,將取決於大罷免與補選結果所重構的國會權力版圖——那將不僅左右執政黨的施政能力,更將成為台灣民主進一步進化或陷入失衡的關鍵轉折點。 (相關報導: 吳典蓉專欄:對美談判 賴清德不如蔡英文? 更多文章

*作者為供應鏈管理領域從業者,長年橫跨科技製造體係與國際市場,同時關注文學、國際關係與台灣政治體制的發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