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終結所有因匱乏所帶來的貧窮─全民基本收入(UBI)

天主教首屆世界貧窮日,教宗方濟各宴請上千名來自歐洲各地的窮人。(美聯社)

美國傑出的文學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曾在其著作《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指出:人們對影像媒體所傳遞出的許多訊息,即便是像戰爭或疾病這類的震憾,反映出來的也不過就是紆尊降貴式的關懷而已。換言之,人們對現實中許多殘酷事實的反應,多是站一個相對安全且優越的環境裡,以一種看似人道的關懷,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蘇珊把這種態度稱之為「旁觀他人的痛苦」。當然,更不消說,其實還有更多的人們,雖然他們嘴裡不願承認,但他們的確是用一種娛樂的心態來觀賞他人的痛苦。

從這個角度出發,本文要討論的就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舊困擾人類一半以上人口的貧窮問題。筆者來自貧窮家庭,雖不敢說致力於消除地球上的貧窮為職志(消除貧窮,並非等同消滅窮人,在此必須嚴格區分,雖然從表象看來,消滅窮人的同時也就消除了貧窮),但至少不會淪為上述蘇珊筆下所說的旁觀者,因為筆者深切在真實的生活裡體驗過貧窮的狀態。因此,以下本文分三個部份來思索二十一世紀的貧窮問題:一是為什麼會貧窮?以及窮人為什麼不斷地做蠢事?二是分析貧窮其實是一種匱乏的心態;三是提出解決貧窮的可能方法。

首先,為什麼會貧窮?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1925-2013)曾經把貧窮稱為「人格缺陷」,儘管大多數的政治人物都不會說得這麼露骨,但這種認為貧窮的原因係來自個人缺陷的觀點卻根生蒂固於一般人心裡。但是事實果真是這樣嗎?當然,有些人的貧困狀態的確來自於他自身的決定與判斷,但不可否認的,也有相當多的貧窮案例,純係就是運氣不佳,例如意外的車禍或疾病。甚至,我們難道不曾想過:除非貧窮是一種血統上的遺傳基因,不然為何貧窮會不斷地在同一個家族裡世襲循環?破除「貧窮基因說」的最佳證據,就是社會階級的複製論,也就是說,當代社會上的貧富差距,主要的原因係來自他們原本的社會階級地位,於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世襲罔替的結果,讓貧窮不斷在出現在同一階級的家族中且永無翻身的機會。

反駁者或許會提出另一種說辭:窮人總是在做蠢事,打架、鬧事、暴食、酗酒、吸毒…,這些不都是他們為什麼貧窮的原因嗎?對此,本文要提出另一種思考角度,即因果錯置的歸因謬誤。這麼說吧,也許窮人的借貸比別人多、儲蓄比別人少、抽菸比別人多、運動比別人少、喝酒比別人多、吃的食物也比較不健康、甚至連學校成績都比較差。但是,這是造成貧窮的原因嗎?恰恰相反,這些都是因為貧窮之後產生的結果。

或許從這個因果錯置的歸因謬誤裡,正好讓我看清一個事實:貧窮其實是一種匱乏的心態。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第二個議題。 (相關報導: 懷孕3個月內墮胎是犯罪嗎?巴西最高法院公聽會激辯 宗教團體高舉生命權反對墮胎除罪化 更多文章

19日是天主教首屆世界貧窮日,教宗方濟各與窮人同桌共享美食。(美聯社)
天主教首屆世界貧窮日,教宗方濟各與窮人同桌共享美食。(美聯社)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夏菲爾(Eldar Shafir)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曾針對貧窮發表了一項革命性的新理論,訴求的核心就是「笨蛋,重點在於情境」。所謂貧窮,並非單指沒有錢、沒有工作、或沒有食物而已,它實際上是一種長期的匱乏情境下所產生的精神壓力。物資上的貧乏的確會使我們窘困,可是這個窘困一旦持續不斷,就會進入本文所稱的「貧窮狀態」,此狀態一旦產生,就不是單指物質上的貧乏,而是物質貧乏下對人產生的效果,是一種長久的不安全感和恐懼。因此,處在貧窮狀態下的人,會開始失去思考長期問題的能力,因為在貧窮的狀態下,進行長期規劃只會讓自己更氣餒與心碎罷了,最好不要對未來抱著希望,當下有好處可拿的時候,能拿多少就拿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