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國大陸對鎵、鍺關鍵礦物實施出口管制,被認為是對美國半導體禁令與聯合盟友圍堵的反制,也由於時值ASML管制DUV成熟製程光刻機出口,以及葉倫訪華前夕,大有輿論認為這是中方與葉倫交手的談判籌碼。
不過,搞高科技壁壘是商務部長雷蒙多的業務,葉倫的業務是搞金融壁壘,那是另一個大坑,金融事務都談不完了,按理不會將高科技事務搬上談判桌,因此無須在這上面做文章。
再者,台媒多將鎵、鍺關鍵礦物視為稀土,這是錯誤的,鎵、鍺不是稀土,中國大陸所掌握的「戰略礦物」,不是只有稀土。
這個誤解,或許來自「日經」於4月初的報導,稱中國準備限制出口生產稀土的技術,因此這次管制鎵、鍺被混淆成同一件事。
關於中國大陸在鎵、鍺供應上的全球優勢,以及其廣泛影響的產業,相關報導已非常多,這裡就不再重複,簡單說,主要焦點在於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半導體),業界當紅的材料「氮化鎵」(GaN),以及「砷化鎵」(GaAs)。另一個是碳化矽(SiC)。
先淺論一下技術面。
3月初,馬斯克發布了一個震撼半導體業界的消息,稱下世代電動車要將碳化矽用量大減75%,立刻引起大恐慌,尤其是美商Wolfspeed,日商羅姆(Rohm),住友電工,三菱電機與Denso這5家碳化矽龍頭企業。日本佔了4家,當然嚇壞了。
特斯拉不用碳化矽用什麼替代呢?馬斯克搞神秘沒說,但一般認為大概率會以氮化鎵取代。馬斯克投下震撼彈的隔天,車用晶片龍頭英飛凌(Infineon)就宣佈併購氮化鎵指標性廠商GaN System,立刻讓氮化鎵聲勢大漲。
另外,ASML的EUV光刻機最主要的關鍵技術合作夥伴——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在氮化鎵與矽基氮化鎵(GaN-on-silicon)應用技術上取得全球領先地位,這意味著氮化鎵很或將成為第三代半導體的主流材料。
以上2個例子,只是一片森林裡的兩棵樹,半導體行業的廠商繁多,商業利益龐大,可想而知,掌握了尖端技術原材料的中國,若也像美國這樣搞針對性禁令,勢將扭轉行業發展。
半導體技術,幾可說就是材料在左右發展,這便是為何,在美方勤於卡脖子時,大陸網民一直嚷嚷要以稀土禁令反制的原因。至於,為何是鎵、鍺,而不是稀土,這恐怕要看後續發展才知道中方的真實戰略是什麼。
個人猜測,或許與中國現在發展最好的電動車領域有關,因為車用半導體現在對中國非常重要,若特斯拉與中國車廠都改用氮化鎵,那中方可說掌握了上游與下游的關鍵影響力,可能產生的外溢效應難以估量。
也有可能是著眼於5G,6G通信領域,如上述imec就是為了通信生意鑽研氮化鎵,不過,這都只是現階段還不成熟的猜測,日後,真相會慢慢浮現。 (相關報導: 中國是鎵、鍺最大供應國!限制它們出口,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有何影響? | 更多文章 )
中央社引「業界人士」說法,稱此舉是「無力的反制」,「宣傳作用居多」,「中國不具壟斷地位」,「鎵、鍺生產不難」,「在半導體製程上用量極少」,「全球儲量豐富」,「難以追蹤出口目的地」,這類的斷言,都屬於壓驚性質的內宣,沒多少參考價值,因為鎵、鍺就像稀土,關鍵不僅在於蘊藏量,也在於生產技術,容易的話,美國早就佈局了。畢竟,鍺的蘊藏量,美方比中方還多,而中國的鎵產量佔全球90%,一個「不難的生意」,會讓某國壟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