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加劇台灣低薪問題是AI化必要之惡?

「在AI浪潮強襲下,職場將有根本上的改變,面對『未來職場人力』重大變革及其可能帶來的衝擊,政府應密切注意並及早規劃因應措施,以防範在大力推動AI的同時,反而讓台灣低薪問題更加惡化。」(示意圖,新華社)

今年7月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行政院科技會報時曾表示,我國進入AI時代後,約有5%~10%掌握AI技術的人可獲得高薪,其他(90%)人力只能領取低薪。不禁讓人擔憂,AI會不會使台灣低薪問題雪上加霜 ?

現在全球都在討論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隨著網際網路,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以及等現代科技的蓬勃發展與走向更廣泛的應用,AI浪潮逐漸漫延開來,流入各行各業,滲入你我生活當中,世界邁入AI化的新時代已是不可檔的趨勢。

談到AI化的未來世界,很多人都會連想到工作被取代的問題。例如,有多少的工作人力會被取代?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說,AI未來可能取代30%人力、《芝加哥論壇報》報導,可能會取代美國一半的金融服務業員工;或者,那些工作會被取代? 大家都說,以前需要人類執行的大批量、重複性的工作,像產線作業員、門市店員、飯店櫃檯人員、銀行櫃檯行員、事務或資料輸入員…等,第一線或現場工作人員(shopfloor),必將首當其衝。或許我們現在還不確定這些巨變何時會到來,但可以肯定的是,「數位人力」取代「實體人力」會越來越多,層次也會越來越高。

據專家表示,雖然AI會取代很多傳統性的工作,但相對的也會產生很多新工作,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然而問題是,這些失去傳統工作的人根本無法轉進新產生的新工作。例如最近國內科技產業急需AI人才,雖然起薪動輒5、60K,甚高達100K,但仍然難以覓得,以致政府、研究機構、產業,到各大學無不積極培訓,就是為了因應業界未來AI人力的需求。

光從目前業界為徵求AI人才所提供之新工作的炫目職稱來看,例如Python工程師、AI演算法科學家、C/C++軟體架構師、韌體工程師、機器學習專家…等,就可以看出因AI產生的「新工作」,更聚焦先進科技、更講求新技術與專業導向,明顯和以往傳統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

試想,依此基礎繼續發展下去,這群擁有AI技術的科技專業人才(以下簡稱「科專人才」),不僅會改變現在人們賴以生存的職場生態,在未來AI化的新時代裡,也將是「未來職場人力(workforce of the future)」的支配者(dominant),並享有遠比一般員工更好的待遇。事實上,這項預期演變已經開始發生,例如今年有一則震撼美國高科技業的新聞,舊金山一家研究機構以年薪新台幣六千萬元天價聘用一位AI工程師,使「AI專家」成為新創公司當紅炸子雞的指標。

「未來職場人力」會是什麼樣子?儼然已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新課題,很值得探討。特參考英國PwC的研究報告資料,加上個人的研究心得,茲嘗試將「未來職場人力」可能的特徵勾勒如下: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政府調漲基本工資是「免費午餐」嗎? 更多文章

一、人才獎酬:企業以高額薪酬獎金回饋具有傑出科技專業與管理技能的關鍵人物。專業化受到高度獎勵,因此優秀員工會尋求學習發展最熱門的技能,也會盡其所能磨練技能,包括本身素質的提升,成為科專人才,以博得優異的薪資與獎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