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兩岸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台灣海巡隊在金門水域檢查越界捕撈而逃逸的中國漁船。(資料照,海巡署提供)

本月14日,一艘陸籍快艇越界進入金門周遭海域,因躲避台灣海巡人員查緝而翻覆,造成兩名船員溺水身亡的不幸事件。對岸國台辦發言人劍指「民進黨當局」,對此事件發出強烈譴責;我方金門地檢署經調查後證實,雙方曾「發生碰撞」,事件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我認為,針對這次台灣總統大選結果,對岸正在啟動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略服從政略,代表中共對臺政策已進入一個歷史性的重要轉折。

1979年元旦,對岸「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聲稱中共對台政策將從「武裝解決」改變為「和平統一」,並呼籲兩岸進行「三通四流」。中共對台政策的這個重大戰略轉變,是為了呼應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黨的「11屆3中全會」,會中決定把中共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必須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因此,中共不僅改變對台策略,也改變對外策略,包括推動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雖然實施對台政策受到「美國因素」的制約,但中共一直把「台灣問題」視為「內政」問題,強調「做好自己的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中共解決「台灣問題」沒有「時間表」,也非其內外政策的優先課題。中共理解經過兩岸長期的分治後,實現統一,尤其是和平統一,已成為一件複雜而龎大的政治工程。中共需要「務虛」,也必須「務實」,即做好基礎建設的工作。

深化兩岸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加強兩岸心靈契合,都是屬於重要的基礎建設工作。從務實的角度看,今年是關鍵時刻,中共的對台工作是為兩岸「和統」「掃除障礙」。

第1個障礙是「台獨」。雖然中共認為這次台灣總統選舉,勝選的賴清德只得到40.05%的選票,不能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但在中共眼裡,賴清德是一名「理念型臺獨」,他雖聲稱延續「蔡英文路線」,但上任後必將加速推動「去中國化」政策,這就是中共把「蔡英文路線」定性為「台獨路線」的主要原因。

第2個障礙是外力介入,主要是指美國。中美關係因舊金山「拜習會」後的高層互動趨於緩和,但中共不認為在中美長期戰略競爭中,美國會放棄玩台灣這張「價廉物美」的牌。中共從「對台總體方略」的高度處理「台灣問題」,不能因追求兩岸統一傷害到中共的安全和發展利益。

因此,一口咬定中美必然會為「台灣問題」開戰的想法,不切實際。今年1月27日,南京大學著名國際戰略學者朱鋒發表演講。對於中國內部不少自媒體鼓吹「美國注定衰落」,朱鋒告誡,要清醒認識美中競爭的真實現狀,並指出存在4大領域的差距。

第1,美國在全球的科技創新和高精尖的製造業,依然處於領先的第一陣營;第2個陣營就是中高端陣營,包括歐洲、日本、韓國;而中國處在第三個陣營,正在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

第2,美國維持貨幣和金融霸主地位,美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元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流通貨幣、儲備貨幣。朱鋒提醒,人民幣在世界貨幣流通總量是3.3%,而美元在世界貨幣流通總量是62.8%。 (相關報導: 風評:台印果然簽下移工MOU─綠營信用破產 更多文章

第3,美國在全球有47個鐵桿盟友,包括歐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伊朗、朝鮮、敘利亞似乎要撲到中國懷抱,但中國往後躲,因為「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