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北極競逐與臺灣的角色─地緣政治新格局下的挑戰與機遇

北極海冰融化快速,夏季水路開放時間也隨之拉長。(美聯社)

一、北極融冰與全球地緣政治變遷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對格陵蘭展現了更強烈的掌控意圖,《華爾街日報》指出,隨著北冰洋因氣候變遷逐漸融冰,新的國際航道正在形成,全球地緣政治勢力的競爭方向也因此轉變。格陵蘭憑藉其豐富的礦產資源與關鍵的戰略位置,成為美國、中國大陸和俄羅斯爭奪北極影響力的核心,而這也是川普關注該地的主要原因,同時也使中國大陸與俄羅斯更有理由擴張其在北極的勢力。

二、俄、中擴張與北極軍事化風險

隨著氣候變遷打開了北極的通道,地緣政治版圖正悄然改變。俄羅斯重新啟用蘇聯時代的十多座北極軍事基地,此舉在其入侵烏克蘭後,使得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更加緊張,而中國則積極參與北冰洋航道的開發,同時加強對格陵蘭資源的勘探與投資。許多國際學者認為,對格陵蘭以及整個北極圈的掌控,對於國力投射、監視敵國動態以及確保戰略航道的使用權至關重要。

三、北海航線開放及全球經濟影響

關於極地事務對臺灣社會或許較為陌生,然而其發展可能對我國產生潛在影響。北極地區的航運路線,特別是由俄羅斯管轄的北海航線(歐盟舊稱東北航線),基於其蘊含著豐富天然與能源資源,能夠作為新興貿易路線的經濟利益之交互影響下,該區域的軍事防禦及領土主權等潛在衝突問題,任何潛在的國家行為及互動關係,將會成為未來地緣政治及國際關係之主要焦點之一。

四、國際制度與非北極國家的角色

基於現實政治考量,以往被視作小國或是欠缺實質話語權、缺少歐陸重要主導地位的北歐國家,逐步透過國際制度的合作及制約方式,或傳統權力與利益平衡的依附關係,試圖攏絡第三方的參與,調節北極圈國家間的行為。此時,北極圈以外國家便將成為重要的影響角色,譬如歐洲、美洲國家,或是中國及東亞諸國,皆開始積極建立並定義自身與「北極事務」之間的關係與角色。

五、美國戰略佈局與臺灣參與契機

基於前言所指,參與北極事務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其他歐陸及亞洲國家,更應採取積極、務實角度爭取參與國際事務機會。在烏俄戰爭爆發前,美國曾藉由《美國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確保美國在製造、創新和經濟實力方面保持領先地位,試圖在沒有「中國」理事身分的北極理事會內邀請臺灣作為觀察國身分,參與北極事務並協助維護美方利益同時強化臺灣國家地位。同年也藉由國內學者及美方的推波助瀾下,合作波蘭哥白尼大學共同建造位於北極的臺灣首座極地研究站,象徵我國初步參與北極事務之宣示意義。

六、臺灣的海洋實力與極地戰略發展

然而,我國自從定都於臺灣後,便成為一個實質意義上的海島國家,高雄港曾名列世界貨櫃港排名第三,至今海洋運輸產業規模仍然不亞於其他東亞國家及地區。在海事相關之造船產業方面,臺灣更在國際社會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然而,在北極事務的參與上,除了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之外,甚至還有位處於赤道地區的新加坡,都已然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卻未見我國身影。

七、北極事務的臺灣定位與政策思維

北極的戰略與經濟價值日益提升,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戰場之一。美中俄的角逐,加上歐洲國家與北極圈外國家的積極參與,使得北極事務不僅涉及環境和科學研究,更關乎航運、能源與國際政治。我國作為海運大國,若能跳脫傳統思維,積極探索自身在北極事務中的角色並具有明確的國家論述,將有助於提升國際能見度,確保在全球經濟與戰略秩序重組中占有一席之地。

八、參與北極事務的機會與戰略展望

若從實際利益考量,北極航道將使東北亞成為東南亞、澳紐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核心樞紐。臺灣應把握機會偕同日、韓,共同重構原屬於新加坡、香港、深圳的轉運模式。對於我國而言,臺灣海峽作為重要國際水域及航線之定位,強化東亞的戰略樞紐功能及確保航運自由,對於我國在國防戰略及國際貿易上,將會考量更加有利。我國若錯失參與北極事務,進而放棄北海航道投資與發展機會,非但削弱既有國家利益,更將使自身深陷失去國際話語權的劣勢之中。

九、北極外交與國際合作的可行路徑

近年來,我國在國造工業技術上頗具成果,並擁有優良海事能力及研發技術,作為已開發國家更積極提倡綠色永續議題。因此,應當持續強化參與北極事務的契機,並思考如何提供北極圈國家合作誘因,建立穩定的北極事務盟友關係,與穩固臺灣的地緣關係同樣重要。在這方面,筆者認為或許可借鏡新加坡的案例及鄰國經驗,以拓展我國更具多元性與彈性的國際生存空間。 (相關報導: 美俄計畫合作開發北極 川普一招同時探尋新經濟利益、分化俄中關係 更多文章

*作者為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