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經長率138家台廠赴美掀投資潮─數年內台灣半導體產業將被搬空?

此波美國投資浪潮雖彰顯台灣產業對全球供應鏈轉型的積極回應,但也揭示出潛在的戰略風險:若未妥善規劃本地研發與製造能力的保留機制,台灣恐將在「深化合作」之名下,步入產業空洞化與技術外流的隱憂。(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美國製造業復興浪潮下,經長郭智輝率領多達138家台灣企業前往美國參加「2025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USA Investment Summit)」,成為本屆峰會規模最大的外國代表團,標誌著台灣對美國投資的趨勢和決心。然而,這波投資熱潮也引發外界質疑:台灣是否正朝「幾年內搬空半導體產業」的方向前進?

此次代表團成員橫跨半導體、AI、資通訊、生技等多元產業,重量級企業如台積電、聯發科、鴻海與環球晶圓悉數在列。經濟部表示,此行目的為「深化台美供應鏈夥伴關係」,並強調部長郭智輝具備產業背景,將帶領台廠在「五大信賴產業」中加速與美方合作。

不過,隨著台灣半導體龍頭企業紛紛布局美國,產線、人才、研發能量逐步外移的趨勢日益明顯。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環球晶圓德州新廠、聯發科赴美設研發中心—這些重大投資案接連落地,美國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新重鎮。

「這不僅是投資,而是去工業化的開端。」有產業專家警告,若這波投資能在本地形成回饋與平衡,台灣可能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失去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坦言,推動台企赴美的其中一項考量,是為了在未來台美貿易談判中取得更有利的籌碼,縮小貿易逆差。換言之,對美投資不再是純經濟行為,也攸關政治交換與外交籌碼。

美國在台協會(AIT)主任谷立言(Raymond Greene)在峰會中致詞表示,台灣企業是美國再工業化的重要推手,並明言台積電等企業的技術與產能對美國供應鏈安全至關重要。這番話固然是對台企技術實力的肯定,但也再次凸顯:美國正全力吸引台灣戰略產業赴美落腳。

在政治壓力與地緣安全的雙重推力下,台灣企業是否正在「用腳投票」,選擇離開這個曾經讓它們崛起的島嶼?隨著更多中小企業與新創也開始轉向美國市場,這場「去台化」的產業遷徙,恐將成為不可逆的現實。

政府與企業當前亟須思考的是:如何在深化對美合作的同時,確保台灣本土仍具備關鍵研發、製造與技術留存機制,避免在全球產業棋局中,淪為技術外流與空殼化的輸家。 (相關報導: 周永秦觀點:川普如何將半導體供應鏈「連根拔起」種回美國? 更多文章

*作者從事半導體產業的市場分析與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