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弄巧成拙,中國經濟再進化?學者:經歷極限壓迫,北京不得不正視經濟結構問題

中國北京的蘋果(APPLE)專賣店。(美聯社)

美中達成大幅調降關稅的協議,讓經濟界擔心的最糟糕的情況暫時沒有發生。美中接下來面對怎樣的問題?就此德國之聲專訪德國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教授、曾長年在中國任教的經濟學家勒謝爾(Horst Löchel)。

德國之聲:美國和中國在會談後同意互相大幅降低關稅,這對美中兩國意味著什麼?

勒謝爾:這意味著,雙邊的貿易又可以重啟。因為美國對華145%或中國對美國徵125%的關稅,足以讓任何貿易多多少少陷入停滯。現在從美國方面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又可以流動起來。不過必須看到,這裡有一個90天的期限,在此期間談判將繼續進行。

我估計,美國會要求中國簽署一份「購買協議」,要求中國從美國進口更多商品,從而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接下來就要看中國如何反應了,比如說是不是會要求美國取消對特定科技產品出口中國的管制。總之現在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最終的結果,不過總的來說當然是一個積極的發展。

德國之聲:有評論說,川普這次做出了讓步,低了頭。您認為中國成功抵禦了關稅風暴嗎?

勒謝爾:我想,中國這次的確抗住了壓力。與對其他國家相比,川普政府對中國的關稅措施要強硬的多——無論是稅率之高還是從溝通的態度來看。拿歐盟為例,川普可以說是主動推遲了關稅(生效),而對中國則沒有,直到中國做出強硬的反制。從這一點看可以說中國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川普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迫使中國做出更多讓步,這些讓步不涉及關稅的高低,而是比如說,中國願意從美國進口更多商品嗎?

德國之聲:您剛剛提到歐盟,歐盟與美國還要繼續談判。歐盟能從中得到一些經驗嗎?

勒謝爾:從整體的地緣政治形勢看,歐盟處於不利地位,不僅僅在貿易中。很明顯,美國在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亞洲,原因就是中國的崛起以及亞洲所具有的巨大的經濟體量。而川普對歐洲唯一還感興趣的一點是,他認為自己可以在烏克蘭促成和平。就在今天,川普再次批評歐盟說歐盟的做法比中國更加不友好。歐盟國家必須在貿易戰中找到自己的解決辦法,此外更要找到未來的地緣政治取向。

德國之聲:歐洲有人擔憂美國的關稅將使大量中國商品湧入、淹沒歐洲市場。現在警報暫時解除,他們可以鬆一口氣了嗎?

勒謝爾:我對此看法略有不同。用「淹沒」這樣負面的字眼,有炒作之嫌。我們也可以說,如果從中國進口更多商品到歐洲,可以讓價格進一步降低,這肯定不是最糟糕的情況。如果美中之間真的發生硬碰硬的貿易戰,歐洲製造業自然也會得到更多的出口機會,不管是輸往中國還是美國,因為這兩國之間不再有雙邊貿易。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現在美中之間的貿易重新升溫,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就不會增加那麼快。 (相關報導: 靠遊戲、動漫和娛樂撐起半邊天!Sony不擔心被川普關稅擊垮,今年獲利前景依然樂觀 更多文章

德國之聲:對中國降低之後的關稅,還是比幾個月前高很多。

勒謝爾:是的,現在是30%,遠遠高於此前水準。這是中國方面做出的讓步,好讓美國得到一些回旋空間,對川普來說這是一個他可以對國內展示的小小的勝利。我不認為這對中國是很大的傷害。另外,在90天裡還會繼續談判,中國可以說我們願意從美國買更多商品,但請把關稅降到10%。這也是一個籌碼。對中國來說,沒有因為雙方的關稅稅率不對等而讓會談失敗,是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