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統獨僵局與台灣之路

作者認為,統獨問題,大部分民眾說他們屬於「維持現狀派」也不盡名符其實,說他是「不知所云」派或「迷魂」派似更恰當,因為他們大多不知何去何從。(資料照,民進黨中央提供)

 本(10)月20日喜樂島聯盟在高雄舉辦舉辦「全民反併吞正名公投」活動,民進黨也舉行「反併吞護台灣」大遊行,兩者互別苗頭。

統一與台獨一直是兩岸之間爭執的難解議題

中國必須統一建基在三大理由上:

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國家,雖然朝代迭有更替,期間也曾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但最後終歸統一,這是文化,也是民族的傳承與教條,任何領導人都以統一中國為最後的目標與職志,雖然每個朝代統一的範圍有大有小,但都是竭盡所能直到無以復加才終止。統一範圍的考量不在遠近而在實力,清朝於1684 年把台灣納入版圖,完成統一大業。

二、近代中國受盡列強的欺凌,人民被羞辱,國土被分割,是中華民族難忘的痛,統一收復被分割的土地是恢復民族尊嚴與洗清恥辱的不二法門。所以習近平一再強調「對祖先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不能丟!」

三、中國的掘起是近代世界政治的奇蹟,從1949年建國時百廢待興,不到七十年,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軍事大國,核武強權,台灣七十年代起號稱創造經濟奇蹟,其實其背後的動力是靠美援,但也因此處處受制於人,沒有了美援,就無以為繼,光環消失,中國大陸則可說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國力強盛至今,民族自信大增,當然不甘只蟄伏在大陸一隅,往外擴展國力是延伸經濟力與影響力必要手段。往西「一帶一路」的戰略已頗有進展,往南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也有所斬獲。但是往東的海路卻成為中國的罩門,雖擁有黃海、東海、南海面對太平洋,但卻受制於美國圍堵中國不可或缺第一島鏈的掣肘,台灣正好處在第一島鏈的樞紐地位,大陸認為台灣是中國天經地義的一部分,不容被美國當作掐住咽喉的一把鎖,所以非收回台灣不可。

台灣的住民除了原住民以外,絕大多數是從大陸來台的移民,移民比較具有冒險,不服輸,叛逆的基因,台獨思想的濫觴有其錯綜複雜的因素,但無疑從二二八事件開始風起雲湧,成為有組織,有思想,有意識的運動,早期從事台獨的人士確實胸懷熱血,深具理想,目標單純,但隨著人數的增加,到民進黨的成立,已從量變成質變,參與台獨運動者多的是投機,盲從,以謀取政治利益為目的,嘴巴掛著台獨,內心卻以個人利益為取向,此中人物可以陳水扁為典型代表,獲得權力後完全應驗了日治時代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對台灣人的評論「台灣人貪生怕死,貪財愛錢,非常愛面子,可用虛名攏絡(後被引伸為愛作官)」。陳水扁官至總統,任內藉勢藉端,貪污納賄,貪贓枉法,坐牢又貪生怕死,死皮賴臉,裝病詐疾,騙得保外就醫,又不惜踐踏司法,到處遊走,視法律如無物。

20180814_陳水扁。(翻攝台灣勇哥粉絲團)
作者表示:「陳水扁官至總統,任內藉勢藉端,貪污納賄,貪贓枉法,坐牢又貪生怕死」。(資料照,翻攝台灣勇哥粉絲團)

民進黨成立,揭櫫台獨為黨綱,但格於政治現實,不敢宣布獨立,但卻默默在打樁,從去中國化著手,改課綱,逐步消滅中華民國體制內的中國元素、圖騰等,培養年輕一代的「自然獨」。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獨立要用腦,拒絕柔統也要用腦 更多文章

自從兩蔣去世以後,「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已從神話變為笑話,由於台灣與大陸的長期隔閡,早期對大陸懷有記憶印象與感情的一代已逐漸凋零,新生的一代對大陸所謂「祖國」的觀念可說非常薄弱,只是台灣以外的一個地理名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