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食譜與記憶的投資價值

《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精製的《二十四橋明月夜》,讓郭靖從洪七公那學到絕世武功。(作者提供)

記得當年在紐約奮鬥時,我們一群來自北京、香港與台北的留學生聚餐時常常感嘆,全世界聯絡華人情感最有效的催化劑,就是金庸、周星馳與周杰倫。平時大家披著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戰袍在市場中廝殺,在香鬢雲影的米其林三星名店中杯斛交錯,不知東方之既白。但偶爾放鬆時,往往又回歸本性,一邊背周星馳無厘頭電影台詞,一邊哼著滷蛋風Jay小調,一邊爭論小昭是不是金庸小說中男性沙文主義的物化對象,一邊吃著超油膩的紐約中餐館左公雞,一邊幻想:如果有令狐沖的灑脫、韋小寶的運氣、掃地神僧的武學、還能嚐到黃蓉親手做的菜,人生該有多麼美好?

多年前,香港鏞記酒家曾與食評家蔡瀾與作家唯靈合作推出「射雕英雄宴」,主題是仿製黃蓉為了讓北丐洪七公傳授郭靖武功而親手精製的佳餚。其中有一道讓洪七公念念不忘的菜,是蒸豆腐。這道菜可非比尋常:先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二十四個圓孔,以「蘭花拂穴手」的家傳武功將嫩豆腐挖出二十四個圓球,鑲入孔中與火腿一同蒸熟,火腿的鮮味完全進入豆腐當中。這道洪七公嚐過後大為傾倒、更願意傳授郭靖「降龍十八掌」精要的功夫菜,名叫「二十四橋明月夜」,取自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據說,當年鏞記辦射鵰宴時,用的是上好的金華火腿,一只要價至少超過500港幣。要是用上西班牙伊比利火腿來做一道中西合璧二十四橋明月夜,恐怕更加昂貴。但要是真能換得一招半式絕世武學,這個價錢似乎太便宜了。相比之下,在《笑傲江湖》中,「江南四友」琴棋書畫老四丹青生向西域劍豪莫花爾徹用來交換蒸釀吐魯番美酒秘訣的三招劍法,後來被令狐沖無招勝有招,破的乾乾淨淨。丹青生這個交易,確實划算。

中國第一部、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統性介紹飲食與營養學的食譜專著,是由元朝太醫忽思慧成書於公元1330年的《飲膳正要》。忽思慧總結醫學理論與實務經驗,提出以預防為主、食療保健的原則,發揚了「醫食同源」的思想,也成了中文世界後代的共同記憶。

飲食是一種文化。
飲食是一種文化。

飲食文學在中文世界的定位,常常是個人歷史的變體。1970年代的台灣讀者熟悉的唐魯孫,是清朝滿族鑲紅旗世家子弟,博聞強記,說東道西,談天下味,狀似寫吃,實為懷舊。另一位在台灣較不知名的陳夢因,於1950年代曾任香港星島日報總編輯,長年以筆名「特級校對」撰寫飲食專欄,後來以《食經》為名結集出書。陳夢因曾夫子自道:「我不是在講幾匙油幾匙鹽,是講為甚麼要放油放鹽。」聽上去稍嫌自負,其實蘊藏了尊重歷經時間考驗、藏於民宅之間的先人智慧的謙卑。相比今日許多與業配文無異的「食記」,層次大不相同。 (相關報導: 獨家體檢柯P理財成績單 這4堂課...你千萬不要跟他學... 更多文章

抒發舊情之外,飲食文學亦往往暗藏政治隱喻。《紅樓夢》裡講劉姥姥進大觀園,嚐到鳳姐說用「凈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幹,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裏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成的精緻茄鮝,其實暗諷賈府奢侈炫富。, 知名俄國猶太裔美籍美食作家Anya von Bremzen的近作《蘇維埃美食妙無窮》(Mastering the Art of Soviet Cooking: A Memoir of Food & Longing)就是一部高明的政治難民回憶錄。蘇聯時期的俄羅斯是短缺經濟,人民都不一定吃飽穿暖,還有閒情逸致搞美食,不是黨政高層,就是想像力豐富、記憶力強大的精神反革命分子。一直讓Anya與她媽媽直到逃難到美國都還念念不忘的一道家鄉菜,就是俄式焗魚派(Kulebiaka)。一嚐到這味,閉上雙眼,彷彿沙俄時期的金碧輝煌與歌舞昇平,通通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