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力推的「國艦國造」政策中,最受外界矚目的,就是難度最高、預算最深的「國造潛艇」(IDS)案。從2015年馬英九時代末期開始,原本海軍想要「買」潛艇,到了蔡英文時代豹變為「造」潛艇。雖僅一字之差,但難度差了十萬八千里。從「買」變「造」,本身就是個政治決定,是選舉支票,蔡英文堅持不妥協,軍方只能繼續認真應付。
執政黨立委 也不看好
造潛艇這件事,對海軍來說是個燙手山芋,外界不看好的人頗多,包括民進黨自己的立法委員在內。遭質疑的部分,牽涉極度機密的預算數字,究竟高達新台幣幾千億?目前依舊莫測高深。而光是前期「評估潛艇自製能力」的預算,就高達28億,這些錢花到哪裏去了?是誰來評估?全部都是高度機密,外人無法窺探,錢如何花光?恐怕連蔡英文自己都搞不清楚。競爭激烈的不明業者、陸續對外曝光的內幕,讓人眼花撩亂且膽戰心驚!光是和「拉法葉弊案」扯上關係的郭璽出現在代理商名單中,就已讓輿論譁然!而海軍官員向立委「拍胸脯」保證,有15家以上歐美廠商競標此案,全部都有向海軍核發「意向書」(MOU),這些僅有「口頭保證」的專業細節,更讓外界擔憂。
而只要對軍購稍有涉獵的人即知,「意向書」僅是外國廠商想賣東西給台灣的「表態」,和該國政府是否會發「輸出許可」(Licensing of Export)給台灣,完全是兩碼子事情。但海軍目前使出的公關術,很容易讓外界誤認為歐美各國熱烈支持台灣潛艇自製,可「穩操勝券」,但只要計劃繼續走下去,各國政府並未理會此案的事實一露,兇猛的政治效應將會轟然而至。
由於茲事體大,包括民進黨內長時間關注此案的重量級立委,都不太敢對台灣自製潛艇進展抱持樂觀態度,故在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前,朝野立委對海軍要求進入「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案」的預算要求,提出了高達11個擱置案。光是民進黨籍立委就佔半數以上,但最後因蔡英文堅持潛艇自製政策、要兌現選舉支票,黨中央的政治決定,壓迫黨籍立委噤聲撤案,強行通過給予海軍約台幣76億預算,協助台船公司「土法煉鋼」式地搭蓋潛艇船廠。可笑的是,在預算過關的當下,評估了起碼3年的潛艇案,連一張確定的潛艇細部設計圖都尚未出爐,就要進入「原型艦籌建階段」。 (相關報導: 戰爭型態正在轉變!AI專家揭密「新世代作戰技術」,短短幾分鐘就能逼美國艦長下令棄船! | 更多文章 )
美國的幫助 疑點重重
其中弔詭之處,是美國對台灣輸出「行銷許可證」(Marketing License)一事。此事一直被蔡政府視為美國對台灣自製潛艇「釋出史無前例的善意」,但事實真相是如此嗎?美國真如台灣軍方所言,「將輸出敏感紅區設備給台灣」?其中的矛盾,在2018年10 月底舉辦的「台美國防工業會議」中顯現。會議中,美方不斷提醒台灣代表,非常重視台灣的「保密技術」,不希望敏感裝置因輸台而造成高科技洩密。美國希望台灣方面保證,儘快完成《敏感科技保護法》修法。修法後,在未來潛艇廠區,可分成類似紅、黃、白等管制區,經過安全認證的人員才能進出。此案要按照美方的保密規格修正,美國才能放心將「紅區敏感」技術輸出給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