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型態正在轉變!AI專家揭密「新世代作戰技術」,短短幾分鐘就能逼美國艦長下令棄船!

現今軍隊必須接受的事實是,AI加入戰局,戰爭將換上截然不同的面貌。(圖/取自pexels)

一起來做以下的思想實驗。這個實驗原本發表於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Institute)《行動》(Proceedings)會刊, 由我的朋友與合作夥伴約翰・艾倫(John Allen)所構思,他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四星將軍,曾擔任美軍中央司令部(US Central Command)副司令:

2018年1月2日,一艘艦艇遭到突擊,艦長一邊盯著船艦所受的損害,一邊陷入沉思。此次攻擊非比尋常,他很快就會明白,這是一場影響甚鉅的大規模奇襲。蜂擁而至的攻擊行動,讓我們這位艦長及其麾下將士措手不及,因為不管是艦長還是艦上系統,都沒有發現他們其實已經遭到網攻。這波神不知鬼不覺的網攻行動不僅破壞了感測器,還把防禦系統「隔絕在外」,幾乎癱瘓了整艘艦艇。隨之而來的是一大群陣式複雜的無人機,對船艦發動一波波動態攻勢。這群自主系統有目的性地集結在一起,對船艦猛攻,不但能靈活地彼此協調,而且能隨機應變對船艦展開行動。

更麻煩的是,此番攻擊的速度快得嚇人,船員個個束手無策。儘管船上的資訊技術專員設法在網路入侵行動的箝制下將部分防禦系統救了回來,但船上其他人員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他們只有區區幾秒鐘)決定如何反制。就在這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內,部分船員憑著有限的「情境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斷定這場攻擊是敵軍的自主網路系統及動力系統相互合作的展現。但不到幾分鐘,整個攻擊行動就結束了。

英勇的艦長堅守艦橋,他大難不死,但是和大部分船員一樣身負重傷。船上的火勢一發不可收拾,船身也因為淹水而嚴重傾斜。由於船艦遭到嚴重損害,導致艦長無法和損害管制軍官通訊,而那位軍官自己也受了重傷。顯然敵軍的一些自主平臺確實知道該攻擊船艦的哪些要害,才能造成最大的破壞和傷亡。艦長已經難以指揮這艘軍艦,淹水的情形又愈來愈嚴重。

艦長在瞭解整體狀況之後,知道自己必須做出幾個世代以來美國艦長都不曾做過的決定—他下令「棄船」。

作戰方式的轉型

從淵遠流長的歷史來看,人類在作戰方式上其實沒有太多真正的創新,只有運用騎兵、發明來福鳥銃(rifled musket),還有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快速裝甲部隊整合空中支援,以及速戰速決策略(Blitzkrieg strategy)所採用的即時無線電通訊算得上創新的作戰技巧。科技上的種種進步(有時源自各種不同的領域)經過彙整融合之後,就會產生這些顛覆性變化,而眼下我們又面臨另一種轉型。現今軍隊必須接受的事實是,戰爭將換上截然不同的面貌,正如美國「第二次抵銷」策略運用了包括智慧型精準導向武器(guided weapon)、隱形病毒(stealth)和電子戰(electronic warfare)在內的戰術,把伊拉克軍隊攪得天翻地覆。 (相關報導: 也太懷念!這10款「超經典小遊戲」當年超夯、現在幾乎沒人碰⋯全玩過代表你有點年紀啦! 更多文章

作戰模式大致上會有什麼變化,已經可以從當前的戰爭看出一些端倪。此波新變革的核心技術包括了以機器學習演算法(譬如深度學習)為輔的電腦視覺化、AI自主決策機制、尖端感測器、部署於高速「邊緣」網路上的微型化高效能運算能力、攻守俱佳的資安性能,以及不計其數的人工智慧技術,譬如自主群聚功能以及對感測器資料進行認知分析等等。整合這些技術之後,可以預見但又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人類在戰爭中的角色恐怕會變得微乎其微。在不遠的未來,人類的工作是提供大量高水準的輸入資料,機器則負責規劃、執行並且視任務實際狀況隨機應變,同時也要在無額外輸入的情況下,擔起做出數千個決定的責任。人類最終有可能會被排除在決策迴路之外。